△洛阳博物馆,资料图
✨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引发热议。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
△图源:短剧截图
悠悠历史中,文化被寄托于各种各样的载体。文物、诗歌、建筑、风景……在洛阳这片5000多年文明史的土地上,那些悠久的文化充斥在每一个角落。
在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这部短剧让更多人将目光聚焦于文物本身。
今天,和洛洛一起走进洛阳各博物馆,看看那些「洛阳宝藏文物」的故事,看看那些值得被传承和铭记的中国文化~
△以上图片,许冰倩,摄
△资料图
文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品”,它千载传承的故事、丰富的文化内涵,始终在故土上熠熠生辉。
洛阳博物馆珍藏文物众多,可谓件件精华、尊尊国宝。
很多文物表情丰富,模样可爱调皮。形态生动、富有喜感、吸引眼球、有趣可爱的它们,被年轻人亲切地称为“博物馆显眼包”。
△以上表情包及配文仅供娱乐
这一刻,文物仿佛有了生命,凭一己之力让欢乐氛围拉满!
活灵活现“卖萌三人组” /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网友热评:“嘟嘴看来也不总能修饰脸型”。
这件「彩绘镇墓兽」尖头、朝天鼻、嘟嘴,和“尊嘟假嘟啊”适配度满分。
这是一件北魏时期的文物,人面兽身,作昂首蹲立状,前足直立,后足弯曲,背部有三组脊鬃。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形象的冥器,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大多面目狰狞,形象怪诞。
这组北魏时期的彩绘镇墓兽共有三只,这三只镇墓兽却挺可爱,一只龇着大牙,一只嘟着小嘴,还有一只长着朝天鼻,张着大嘴。
△以上图片,许冰倩,摄
△以上表情包及配文仅供娱乐
下次去洛阳博物馆的时候,你可一定得记得去看看它们!
造型多样“唐三彩” /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以上表情包及配文仅供娱乐
我国艺术遗产极其丰富。
提及洛阳特色,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唐三彩”。唐三彩多以黄、储、绿三色为主,其造型有马、骆驼、胖妞等。
△三彩艺术品,资料图 实际上,“唐三彩”只是“洛阳三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谓“三彩”是指多彩。 2700多年前,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洛阳,彩绘陶器普遍使用,为多彩的陶瓷——三彩的出现奠定审美和工艺基础;2000年前,东汉洛阳,华丽无比的陶瓷汉代三彩惊世显现,至此,中国陶瓷进入洛阳三彩时代。 △唐代骑马乐俑,许冰倩 摄 △唐代三彩垂练髻女俑,许冰倩 摄 洛阳三彩也是中国三彩。 三彩作为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搭建了桥梁。目前发现三彩的国家几乎遍布欧、亚、非三大洲,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苏丹、印度尼西亚、埃及、意大利等地,中国三彩之世界影响可见一斑。 △许冰倩,摄 而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中国三彩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佛教题材、波斯造型特点在三彩器物的装饰中被广泛运用,既有中国本土特色又具有外来风情的三彩不断出现,三彩胡人俑、骆驼载乐俑等纷纷亮相等。
△胡俑,许冰倩 摄
总之,文物不是物,是被时光雕刻出模样的文化血脉,让你能触摸到历史的余温。
流失在海外的每一件中国文物,也是最亲的家人,承载着泱泱华夏的文明故事。
在洛阳,“随手一个坑,就是一座博物馆”。
城市里上百座博物馆将散落在河洛大地上的无数珍贵文物串联成一条璀璨的文化“项链”。
在洛阳的一百多家博物馆里,“看家宝贝们”数不胜数,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宝贝都有被好好珍藏。👇
夏代乳钉纹铜爵 /
📍现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乳钉纹铜爵,虽然我个头不太高,纹饰不华丽,但绝对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大家都叫我“华夏第一爵”。
1975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乳钉纹铜爵,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为人们探究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
△资料图
它长流尖尾,圆腹束腰,三足细长外撇,仿若一个杨柳细腰的女子翩翩起舞。平腹一侧有半环形鋬,流近口处有菌状短柱两个,腹部一面有两道宽1.2厘米的凸线,两线间横刻装饰五个乳钉,彰显着无声的王者之尊,堪称稀世珍宝。
北魏泥塑佛面 /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你好啊!别看我“残缺不全”,但我造型精致、形态生动,有没有一种淡然、自信、从容、豁达的气度呢?
这件残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来自北魏永宁寺,虽为几块粘对而成,但其雍容华贵、气宇轩昂的神情至今仍光彩照人,因而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也被称为“洛阳的微笑”。
据介绍,泥塑佛面出土时残高25厘米,虽仅存下眼睑、鼻子、嘴巴、下巴和脸颊等部分,但佛面舒展光洁,鼻子端挺秀美,双唇紧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含蓄柔和的笑容,既有超尘绝世的神秘感,又有温和可亲的人间烟火味,是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和佛教趋于本土化的生动写照。
曹魏白玉杯 /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你们好!我可是被央视称为“淡颜天花板”的白玉杯哦!千年掩埋未损分毫,我也是三国时代丝绸之路交往的有力见证。
△许冰倩,摄
尘世间,总有一些美好,让你一眼便眷恋一生。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曹魏白玉杯就是那件让你看过就铭记于心的美好。
这件白玉杯于1956年出土于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中,这座墓葬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座有明确纪年的曹魏墓。经专家考证,白玉杯为墓主人生前饮酒的实用器。通高13厘米、口径5厘米,以名贵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琢制而成,是汉代高超琢玉技艺的遗存。
△许冰倩,摄
它通体光素没有任何纹饰,晶莹却并不剔透,温润却并不热烈,似在微笑却并无声,守拙抱朴,卓尔不群,如初发芙蓉之美,超旷、自然、空灵和不羁,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三彩黑釉马 /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没错!我也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见到我,就祝你“马到成功”吧!
这尊唐三彩黑釉马全身黑色,唯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
马头低俯,作嘶鸣状,体态雄健,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和谐统一,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这件三彩黑釉马也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最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的釉色。黑色是唐三彩中非常罕见的一种釉色,目前国内出土的黑釉马仅有两件,全部出自洛阳,一件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之中,一件留在了洛阳,非常值得一观!
北魏牵手女俑 /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你好,北魏姐妹花就是我们!我的服饰可是大有讲究,生动地展示了胡服与汉装兼容的艺术性,同时反映出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的洛阳盛景。
△许冰倩,摄
二人梳双髻,饰花钿。或注目前视,或低眉旁观,牵手并肩,具是言笑晏晏,温婉纯真。
这是一件北魏彩绘双髻牵手女俑,出土于北魏重臣杨机的墓葬中,是很少见的少女牵手的形象。她们的发型是典型的未嫁少女的双挂髻,而穿着打扮则是典型的南北朝风格,上衣和下裳分开。上衣是交领广袖窄衣,一般里面还会有一件圆领的中衣作为内衬,下裳通常是百褶裙,外面还会有一件短一点儿的围裳。
△许冰倩,摄
魏晋时期的小姐姐们喜欢把自己涂得白白的,所以敷粉比较厚,呈现出肤白如雪的样子。
因为牵手女俑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又极富时代特点,许多装束复原秀都参照这件牵手女俑的形象进行南北朝装束复原,可以说这两位清新可人的牵手少女就是南北朝的时尚代言人!
△图源:洛阳博物馆
唐胡人牵驼壁画 /
📍现藏于洛阳古墓博物馆
💬我是丝绸之路上的“洛阳印记”,你看我的骆驼,威风不威风?
壁画出土于唐睿宗李旦做安国相王时孺人唐氏之墓。
高大雄健的骆驼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牵驼的胡人高鼻梁、深眼窝、络腮胡、唇红齿白,头戴高尖番帽,身穿翻领衣袍,小袖细衫,脚蹬尖勾鞋头。
与真人真物身高相差无几的人物和马匹,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精神风貌与时代气息,代表了唐代壁画的较高成就,是研究唐代绘画艺术和社会制度及“丝绸之路”文化的珍贵资料。
妇人启门图 /
📍现藏于洛阳古墓博物馆
💬哪位?有事吗?
一位女子,从一扇半开启的门缝中小心翼翼地向外探望。这是馆藏于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北宋《妇人启门图》壁画所描绘的场景,壁画出土于洛阳市新安县石寺乡李村二号宋墓中。
门扉半掩中一个头戴白色团冠,身着淡青色上衣、白色裙子的貌美女子从两扇门中露出半个身子,神态娇羞,似在观望,又好像在发呆,让人对她身后的世界也充满遐想,将狭小的墓室空间在思绪中扩大。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洛阳的博物馆之众、宝藏之多,让人赞叹欣赏。希望每一位在洛阳生活的民众、到洛阳游玩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历史之厚重、文物之珍贵。
总有些思念之情,隽永不变。大家已经做好了迎接文物回归的准备,只要它们还在异国他乡,每一位国人便将始终致力于带它们回家,一刻不敢忘怀。
关注我们
Follow us
🌟加星收藏,每天好看
为落实洛阳市委市政府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工作要求,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洛阳网启动“洛阳文旅城市焕新计划”,开设“潮起潮洛”栏目。欢迎各界潮人积极投稿。(详情点击☛超600万次!洛阳又火了!)
—END—
部分图片来源:洛报集团 统 筹:白银龙 主 编:刘宝文 责 编:许冰倩 校 审:李赟哲 编 辑:焦小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