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星火计划】跟红领巾讲解员走进沐川县农耕文化博物馆

作者:佚名 来源:《乐山共青团》





火计划

跟红领巾讲解员走进沐川县

农耕文化博物馆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这个暑期
团团为你们准备了一场视听学习的盛宴
这里有优秀红领巾讲解员的现场展示
有校外实践基地的详细介绍
还有适合大家的场馆讲解词
红领巾们一起学习起来吧!







沐川县

农耕文化博物馆介绍



沐川县,是镶嵌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一颗绿色明珠,幅员面积1408平方公里,一年四季气候温润,享有“天然氧吧”“草里故里”的美誉,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紫茶之乡”和“中国魔芋之乡”。

沐川县农耕博物馆位于沐溪镇桃源山居4A级景区,是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四川省非遗文化项目体验基地。博物馆以古代粮仓为原形设计,象征五谷丰登,上下两层总共1500多平方米。管内设有农家屋舍、布庄、中药铺、铁匠铺、民间婚俗等多个场景,珍藏有沐川草龙竹编用具、手工造纸工具、手工制茶用具、渔业工具等数百件实物,能让来往参观人士直观的感受沐川农耕文化和非遗文化。







讲解词




各位少先队员:

大家好!欢迎来到沐川县农耕文化博物馆!我是今天的红领巾讲解员,来自沐川县实验小学一年级三班的银俊屹,很高兴由我来给大家进行讲解。下面,就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去了解沐川的农耕文化吧!

现在大家看到的天圆地方造型的建筑就是我们的农耕博物馆,以古代粮仓为原形设计,象征五谷丰登,上下两层总共1500多平方米。

小朋友们,请往上看!这是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沐川草龙!2003年11月制作的一条全长200.8米的沐川草龙,成功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草龙。沐川草龙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吉祥神物,每年丰收之后和过年的初一到十五都聚会舞耍。

沐川县境内古镇繁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箭板古镇和炭库古镇了。我们博物馆的地面就是按照沐川古街道的特点设计,眼前的场景就是沐川古街的一个缩影。

说到古镇,不得不提到在沐川、犍为、宜宾三县交界之地,有座一脚踏三县的千年古镇——箭板。它依河而建,一条“龙”字形独街长卧于山水之间,百年老房旧貌依然,独具川南民居特色的吊脚楼、青石街古朴幽深。长两里,宽两至三米的老街全由青石板铺成,岁月将石板磨得光洁乌亮,是四川境内现存最长的古街。传说张献忠的藏宝图就在这里。

与古镇的繁华相辉映,上规模的农家院坝有陈家大院、吴家大院等,他们曾兴旺一时。这些是依据古建筑仿建的模型,这是缩小10倍的省级文物永济桥,真实再现了永济桥当年的雄伟。

大自然赋予了沐川美丽的风景,勤劳的沐川人生活其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房屋建筑模式。现在,就让我们进入仿真古民居,去了解咱们沐川的四合院。院内有天井,可以仰望蓝天白云,院内厨房、卧室等生活起居设施齐全,一个院落就能容纳一个家庭。

各位小朋友,请继续往上走,共同步入农家屋舍。

这是堂屋,俗称“淘屋”,是家庭的会客厅,与客人聊天喝茶的地方。

这是书房,是儒雅人家才有的房间。处于中间的书桌,陈列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可以看书、创作书画作品、往来书信。墙上木雕是“夫子传道”图,展示了沐川代代相传的良好品格。

这是“灶门间”,也就是“厨房”,这是沐川农村特色的厨房场景雕塑。老大娘正在炒菜,身后放的是旧时俗称“气死猫”的柜子,主要用于存放熟食,由于做工精巧,看得到、吃不到,偷嘴的馋猫被活活气死。

这是布庄,是解放以前缝制衣服的地方,陈列着剪刀、火熨斗等。

这是中药铺,这是一个“捡中药”的雕塑场景,一个老中医在捡药,一位村姑在等待取药。过去人们将“看病取药”称为“捡中药”。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剃头匠,古称“待招”(意是剃头匠被招进宫中,等待招唤为皇上理发)。赶集时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平常就在农村流窜作业,为老百姓的理发提供方便。剃头匠的营生,已被今天各式各样的美容美发室或者发廊取代。

作为茶乡的沐川,过去没有电视、电脑,茶馆就成了人们唯一的休闲场所——喝盖碗茶、打六红牌。

铁匠铺,这是一个反映过去打铁的雕塑场景,两个伙计干得热火朝天。过去农村生产生活用具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打造出来的。

这间屋子墙上挂的是草龙的名种荣誉。这边是沐川竹编,千百年来,沐川代代相传着竹编技艺,晒簟、簸箕、箩筐等30多种富有特色的竹编用具,深植竹乡人民农耕与日常生活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竹编艺人在竹编中融入文化和绘画元素,如今,沐川竹编工艺品已进入上海世博会、扬名海内外。

接下来,我们参观农耕文化与生活展区。请看这一组迎亲雕塑场景:唢呐迎亲、新郎骑大马、媒婆牵线、轿夫抬轿、嫁妆随行等。新人婚房也很讲究,这张床属于“八步雕花”架子床,意为床大,要走八步才能到床上。

沐川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曾经和沐川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工具、农具。

这个是独轮车,沐川本地叫“鸡公车”。由于车子只凭一只单轮着地,所以窄路、巷道、田埂、木桥都能通过,非常适用于山区生产运输。

这个在沐川叫“背搭咡”,适于在陡峭、狭窄的山路上运送东西,方便实用。

这些是打渔工具,有渔船,渔网,纤绳等。沐川境内有马边河、沐溪河等大小溪河419条,总径流量近15亿立方米。靠水吃水,沿溪河两岸的人们忙时耕作,闲时打渔,十分惬意。

这是烤酒的工具。粮食通过这个橧子加热、蒸馏,最后酒从这里出来。剩下的酒糟子,还是喂猪、喂鸡很好的饲料呢。

这是手工造纸工具。沐川手工造纸主要使用慈竹做原料,有伐竹、破竹、沤竹、提浆、抄纸、压榨、荫晾等一整套制作程序,所有工序都须徒手操作。在沐川还有原始古朴的造纸作坊,村民使用传统土法造纸设备及土法造纸工艺生产“小火纸”,展现出千年造纸术的奇妙。

这是织布机和弹棉花机。如今,织布机已经销声匿迹了,弹棉花机还偶尔可见。

历史悠远的农耕生产,涉及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农耕工匠。这些行当,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留下门类齐全的农耕工匠用具,蔚为大观。

这是杀猪匠的工具。农历冬月前后,沐川农民就开始杀年猪。杀了年猪,按传统要请亲朋好友“吃庖汤”,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是木匠的工具。有马凳,锯子,刨子,斧头等等。

这是石匠的工具、这是墙匠的工具。沐川是山区,就地取材,用泥土夯成土墙建房,十分方便。在今天沐川农村,偶尔还可以看到土墙房子,而作为职业的墙匠,已几乎绝迹。这两类匠人,撑起了广大农民的栖身之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农耕生产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农耕生产包含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里展出的,有斗(大家熟知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斗”,作用类似今天的秤),囤积粮食用的围皮,晒粮食用的晒垫、推谷耙,平整田块的犁头、耙子,插秧用的秧笆笼,以及风车、撮箕、扁桶、锄头等等。这些,都是农耕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不少都是沐川当地人发明创造的。

最后,大家看到的是“五谷丰登”画面,这是先人们五千年来农耕历史最大的期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刀耕火种,风雨四季的辛劳,先人们也为我们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我们过往的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创造和丰富农耕文明的历史。

各位小朋友,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沐川农耕文化的局部。1500多平方米的展厅,数百件实物,让你对沐川农耕文化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今天见证了沐川的过去,未来应该努力学习、增强本来,为沐川明天的发展留下我们共同参与的浓墨重彩吧!

谢谢大家!


上下滑动可查看完整讲解词)




今天的乐山红领巾学堂下课啦!

请持续关注红领巾讲解员活动哟



END






编 辑:江邹雨

一审一校:叁 木、零 六、马兰兰

二审二校:宋晓丹、邓子叙

三审三校:唐龙坤

点分享
点收藏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