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师傅们一起努力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副清末民初模样的‘堂名担’到今天终算完成了。”前不久,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刘宝洪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短短一句话的背后,却是道尽了太多:这副由11位师傅,耗时一年半,用上千片大小精镂构件和饰片缀合而成的堂名担终于在阳澄湖畔惊艳亮相。
1
一座精美绝伦的“可移动式舞台”
什么是堂名担?
明清以来,昆曲以高雅婉转的曲调、清丽华美的词藻和长袖善舞的肢体语言,蜚声全国。演唱昆曲的私家戏班子,往往以堂名为号。据 《苏州市志》 记载:乾隆年间,苏州有昆剧(昆曲)堂名班40多个。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仅剩全福堂、鸿福堂、大雅堂、大章堂等戏班10余个。那时,苏州大户人家每逢婚嫁和寿诞喜庆之日,总要请堂名班子来家中唱戏,班主将堂名唱台拆卸后的物件以专担保存,挑送至主人家,届时再将这些零构件有机组合,装置在主人家的厅堂或天井内,搭建成演出舞台,因此称为堂名担。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