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常德有一条让长沙人都羡慕的街!这个小众的周边游打卡地吃喝玩乐一条龙,遛娃极度舒适

作者:佚名 来源:《潇湘晨报》

来源 | 湖湘地理


老西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常德老西门项目获得三联周刊人文城市创新奖这事,并没让我们感到太惊讶。


也许省内知道老西门的人并不多,但在国内国际建筑圈里,它名声显赫。


201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创作奖金奖;

WA《世界建筑杂志》中国建筑设计奖-城市贡献奖-优胜奖;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建筑创作银奖及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社区贡献奖提名奖;

2018英国国家景观奖;

2019中国照明协会一等奖;

2019亚洲照明协会一等奖;

英国景观设计学会境外奖第一名;

窨子屋博物馆获201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创作奖金奖;


这些都是老西门的荣耀。老西门的改造,缘于有着相当前瞻性的伟大构想。


让我们先从常德这座城市的记忆说起。



▲老西门航拍。(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一座牺牲的城市


常德老城的记忆,终止于1943年。


常德会战太惨烈了。壮烈牺牲的不仅仅是士兵和民众,还有常德这座城。


战役结束时,这座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从视觉上“消亡”了。


▲常德会战电影剧照。


美国驻华记者爱泼斯坦当时的一段报道可以引为佐证。

“当我走进劫后常德的时候,很久很久找不到一个电报局,这一座古老的城镇,曾经有16万居民的城市,中国伟大洞庭湖西岸的棉米丰富中心,现在仅存有两所有屋顶的建筑,那是属于西班牙的天主教堂,为这次战争中硕果仅存的遗物,因为它耸然独立,于是才能获得幸免的机会。”


▲老西门旧照。


其实这并不是常德城第一次被毁。历史上它经历了“七毁七建”,却没有让其真正消亡。


原因很简单,传统围墙城市的基本格局未变,重建基本可以恢复原貌。


然而这次,历史没有再给常德机会。战后,中国面临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重任,原有的传统城市格局已不可能再现。尽管常德的城市规划建设一直保持着超前的先进性,但城市最有温度的记忆,却难以恢复。


▲遗留的弹孔,可见当时战争的惨烈。


怎么让一座历史遗迹几乎无存的城市恢复记忆?

这是一个难题。

另一个难题是:老西门改造。


-02-

黄金时代的老西门


老西门,顾名思义,一座传统城市的西门。


常德有着久远的城市建置史。老西门之名,得于1373年,也就是明洪武六年,那是一个中国建城水平发生质的飞跃的时期,砖砌城墙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城市建设。


老西门是指明常德城的大小西门之间的空间,大西门正对沅江码头,墙边就是护城河,通常,在这样的地理带可以成为城市经济最为繁荣的区域。


明清两代城墙叠压。


自明代重建常德城以来,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老西门区域都是常德城的经济中心。明代,藩王分封众多,常德也是藩王城。驻于常德的,是延续了150多年的荣藩。荣藩王府占据着常德城的核心空间。老西门区域是经济、文化并重的城市轴心带。


▲老西门石阶。



朗江书院、火神庙、杨家牌坊都在这片区域。跨越明清两代的杨家牌坊群所属是明末兵部尚书杨嗣昌家族,杨是明朝灭亡之际最重要的历史人物。




-03-

无序时代的老西门


常德会战之后,城乡居民流离失所,聚拢于老西门生活。常德进入现代城市建设之后,老西门由此成为一个杂乱不堪的城中村


曾经破败不堪的老西门。


所有曾经的辉煌,尽被掩埋于混乱无序的民居之中。就连护城河也不能幸免,成为臭气熏天的排水沟。城墙则被民房压盖在下面,完全不见了踪影。


与老西门的破败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它周围快速生长的新城市。常德步行街就在它附近,市区最靓丽的武陵大道与它仅一路之隔。


毫无疑问,老西门已经成了一座城市核心区里最烂的地方。

不改不行了。

两个难题凑在一起也许就有了答案。



-04-

重构城市记忆,乙方比甲方还兴奋


2011年,常德城投才接下了老西门的改造任务,这不是一次平凡的拆旧换新的城市工程,它要实现的目标非常伟大。


建设一个融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城市地标。


▲ 钵子菜博物馆色彩明艳。


这样的目标让乙方北京理想空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规划师们非常振奋。

有一个懂得文化价值的好甲方,比什么都幸福。


如何重构记忆?

如果修成了一条仿古街,会有记忆吗?


显然不会。再好的仿古建筑群,也不是真实的历史和生活。

老西门的历史信息,已是碎片。把这些碎片重新拼接组合,或许是个很棒的思路?


▲ 处处有生命感的老西门。


拆掉旧的棚户区,历史上的老西门遗迹一点点线路出来。

明清两代城墙、丹砂井、矮城墙抗战碉堡、这是仅有的几处历史碎片。以它们为中心,还原历史场景。

-05-

100%回迁,是为了什么?


旧城改造第一步就是要拆迁。


城市中心区老房改造很少有回迁现象,原因很简单,中心区拆迁建设巨大的经济收益让投资方很难做出这样的决定。然而老西门并没有这样,他们采取了百分百回迁的政策。


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为了保留老西门的生活气息。一个没有老居民的改造区没有真正生命力。


止间书店。

回迁房虽然是高层设计,却舒适得令人羡慕。六层一座公共空间花园平台,即使是住在高层,也拥有和往常一样的生活场景。聚会,聊天,打牌,种花,一切如常。


现代主义风格的回迁房。


老西门的另一处回迁房,则有着强烈的现代设计风格。斜向排列的阳台如音符跳动,中间三层为停车场,方便居民停车。这样的设计思路,足以称之为先进。老西门的回迁房,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回迁房的平庸印象。


那些记忆中的老树依然生机勃勃地生长在老西门。


▲现代常德城。


老枣树下,每年秋天都有人打枣;河边那棵巨大的桑葚树四月底果实成熟,每天都有人关注着这件事;莫公桥边的乌桕树旁逸斜出,没有比这更好看的风景搭配;泡桐四月正花期,花朵落在窨子屋酒店的墙边,古意与新生,是浑然天成的美。


回迁,迁回的是记忆中的场景。

城市空间的蝶变,是老西门改造最为成功的一面。


梦笔生花建筑群。


无序时代的老西门没有真正的公共空间,改造后的老西门拥有葫芦口广场、小窨子屋、丝弦剧场等诸多公共空间。其中丝弦剧场是在原有的鼎城区丝弦花鼓剧团的原址上重建而成。


传统文艺是老街区不可替代的文化场景,拥有精神生活的街区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小窨子屋,一个用红砖砌成的围合建筑,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回迁的居民们有个聚会的场景。同样的场景设置,在老西门随处可见。


-06-

在视觉消亡的废墟中,还原历史场景


废墟是时间对建筑的毁灭。


常德会战之后,这座城市几乎只剩下了文字记录的历史。

废墟之中,如何让人们记住历史?


在老西门,我们依然感受到了极为震撼的历史感。

明清两代的古城墙被发掘出来,原封保留它残损的样貌,动荡的历史由此可感知。


记录了城市历史的碉堡。


常德会战的碉堡曾经被民房覆盖湮没,老西门拆迁过程中也被发掘了出来。这是见证“喋血孤城”的悲壮历史文物。


灰暗的水泥碉堡附近的建筑物,如老西门剧场、止间书店,外立面也都是灰色调。


这是为了保留历史的悲壮气氛场景。历史遗迹不是点缀景区的无关紧要的景点。


它是塑造场景氛围的核心物。


▲ 常德河街。(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保留历史遗迹,保持人与自然亲密连接,是人文城市的精髓所在。



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

传统城市更多地留存了自然肌理,建筑上更多使用加工度很低的自然材质。


老西门剧场。


表层原因是当时的技术所限,内在则是传统文化中对保持人与自然连接的追求。


自然风外立面的西门里建筑。


护城河上有一座石桥,叫莫公桥。很多老居民们对此还有记忆。


但莫公桥已毁,于是规划方又重建了一座。经过这座桥时,我竟然没有看出这是一座近年重修的桥。这是一座完全用旧材料打造的新桥。


保留了古代的拱桥工艺,又采用了有历史气息的材料。


这样的古桥太美了。



原味的莫公桥。


而对这种古意的朴素美的追求,又处处体现在老西门的设计之中。


老西门的传统建筑,全部都是采用旧材料,青石板、青砖、木结构。很多都是从当地和外地收集而来。


▲居民们喜欢在小窨子屋聚会娱乐。


老西门没有仿古建筑,它有的是真正的古建。

窨子屋酒店,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如果不是有人提示,也许真的会把它当做历史留存。

窨子屋是湘黔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外形方正,如一颗印章。


▲小窨子屋保留了传统的天井院格局。



这种极度内向封闭的建筑空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的极致反映。


色彩艳丽却完全不显得俗气的钵子菜博物馆,是老西门体量最大的新建筑,在整体朴素灰调的街区里格外突出。建筑外立面为陶土的红色。这同样也是湖南自然土壤的色彩。


▲钵子菜博物馆。



老西门入口处的巨大建筑物“西门里”,外立面全部外挂凹凸不平的青石,楼顶覆盖以大片植物。


这种场景,是自然环境的重现。护城河的堤石间,蕨类植物从石缝里钻出,一片生机勃勃。在老西门,人、自然、城市,本为一体。


-07-

传统与现代,完全不违和


让我们做一个设想。


如果老西门最初按照现今大多数古街的方案设计成仿古建筑一条街,那将是一个多么无趣且失败的案例。简单粗暴的仿古建筑群,既不能看见历史的时间,又无法拥有现代的空间感。


现代与传统结合的老西门。


一个“假”字,足可以概括这种建筑群。真正的传统与真正的现代都有可取之处,唯独仿古缺乏意义。能够在现代架构中融入传统精神的,方为大家。


窨子屋酒店旁的泡桐树还是当年的遗存。


老西门的整体空间格局并不复杂,就是一河两岸。


但在这简单的格局里,是极为丰富的内部空间。传统的天井在整条街区的建筑中频繁出现,只是围合成天井的材料已不限于青砖。仿古建筑风格中,多喜欢保留马头墙与飞檐,这些元素在老西门都被做了“减法”。


代之以现代的简约建筑线条,而真正体现了中式建筑精神的围合天井,在整条街区的建筑中频繁出现,当然,围合的材料早已不限于青砖。



梦笔生花内街。




老西门最有现代感的建筑是“梦笔生花”,梦笔生花LOFT商业叠拼院落群。


这是高层办公楼、豪华商业楼以及四合院风格的建筑群落,楼中有宽敞人行通道,中设天井,将商务空间、休闲空间、交通空间与环境景观、视觉趣味中心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极为灵动的建筑气质。


梦笔生花建筑群。


老西门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基于传统的精神,而不是传统的形式。用现代性重新演绎传统才是它的精神内核。

更 | 多 | 新 | 闻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