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安德烈亚斯· 古尔斯基的当代景观考古学

作者:进三 来源:《《 摄影 之友》 2025年3期》

1955 年安德烈亚斯· 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出生于莱比锡的古尔斯基,成长于“冷战”铁幕下的分裂德国。这种对宏观结构的敏感,在他师从贝歇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期间逐渐转化为独特的创作方法论——他将杜塞尔多夫学派强调的“类型学摄影”推向极致,用超大幅面(常达 2 米×3 米)与超高分辨率赋予图像纪念碑式的压迫感。

数字重构的“绝对真实”:自 20 世纪 90年代起突破传统暗房技术,通过数字合成消除时间痕迹,使画面呈现“无时态”的永恒性。

上帝视角的凝视:采用俯瞰或平视轴线,消解人类主体存在,凸显系统自身的运行逻辑。

色彩政治的运用:高饱和色调制造视觉眩晕,将消费空间转化为超现实的赛博剧场。

在这幅宽达 3.5 米的作品中,古尔斯基刻意选择物流中心罕见的“非工作时段”——没有穿梭的拣货机器人,没有佩戴扫描仪的工...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