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 海大有526支立项团队 近5000名青年学子 参与团队实践 另有1600余名青年学生 利用“返家乡”“扬帆计划”“青鸟计划” “一起云支教”等平台开展个人实践 多个实践团队及个人获得人民日报、 大众日报、人民网、中青网、 山东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 取得良好成效 今天小海选编部分团队活动剪影 以飨读者 法学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领航乡村振兴”调研团 法学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领航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赴聊城市茌平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实践团队先后到茌平区党员教育基地、肖家庄镇枣乡新村党群服务中心、韩屯镇人民政府、菜屯镇双河新村党群服务中心、菜屯镇林海新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地考察调研,详细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便民服务工作、矛盾纠纷化解及领办合作社运行等情况。 建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是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优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培育特色产业新动能。在乐平铺镇小刘村,实践团队先后到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草莓玻璃温室大棚、智慧樱桃大棚、鲈鱼养殖基地参观,并与乐平铺镇小刘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兵座谈,详细了解当地“村企联动”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国管学院“新时代‘莱西经验’调研团” 作者:樊天奕 李鑫雨 李元元 7月5日至12日,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新时代‘莱西经验’调研团”走进山东省莱西市。他们参观了中共莱西党史馆、莱西市档案馆,走访了日庄镇、水集街道、沽河街道、河头店镇等基层党组织,真切感受到新时代“莱西经验”正迸发出强大生命力。 调研团在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展开实地考察时了解到,沟东新村分类设置乡村旅游、社会治理、葡萄产业等五个专业型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联户”活动,以组织融合推动村庄全面发展,实行“党总支 + 合作社+ 综合服务公司 + 农户”的葡萄产业抱团发展模式,升级打造联村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共富公司,实现村集体收入与村民人均收入双增长。 “燕赵红乡”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学习团 7月12日至16日,“燕赵红乡”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学习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开展实践调研。学习团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深入洪子店村、西黄泥村进行采访。抗战时期,洪子店村孕育了威名赫赫的“平山团”,西黄泥村一带被聂荣臻将军称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学习团走进村民家中,积极联络村内党员、村干部以及当地老人,了解村里的红色历史和精神传承。 通过实地调研,学习团深刻体悟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新时代青年要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接续守护红色江山永不褪色。 “‘新伙’试新茶”暑期实践队 7月20日、21日,“‘新伙’试新茶”暑期实践队深入福建省安溪县调研。实践队走进安溪茶学院、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茶博汇社区、福建八马茶叶有限公司总工厂店、国心绿谷生态茶庄园和EC产业园等单位,对安溪铁观音的历史文化、产业现状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深入理解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者间的有机联系。 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以“茶文化”为主,“茶科技、茶产业”为辅,建有茶王殿、茶圣祠、铁韵书院等文化展地,同时开发“星空营地”等旅游景区,践行文旅同步发展的宗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成员沉浸式体验了炒茶、冲泡等环节,亲身感受铁观音茶文化的内涵。 经济学院“扬沂蒙精神,助乡村振兴”实践团 2023年7月14日至17日,经济学院“扬沂蒙精神,助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山东临沂开展调研,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及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实地走访桃棵子村和九间棚村,揭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山东秘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实践团走进桃棵子村,参观红色文化长廊和祖秀莲故居。漫步桃棵子村,红色文化符号处处可见。 实践团了解到,近年来桃棵子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小镇”,发挥石墙石屋等原生态沂蒙风情特色,开发“一山九墅”等风情民宿,拍摄《母子情缘》等微电影,出版发行《鱼水情乡桃棵子》等书籍,旨在让游客多看多听红色故事,发展成集观光、教育、影视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体。 海德学院“黄河故事”实践团 7月9日至11日,海德学院“黄河故事”文旅传播行动实践团到山西省进行了调研。实践团深入霍州市冯南垣村、汾西县僧念镇段村了解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来到永和县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和黄河壶口瀑布,感受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实践团来到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的脱贫户蔡文明家中。 进入院子里,僧念镇“十星创建”星级户的大红牌子十分醒目,便利的自来水龙头、整洁干净的厨房、宽敞温馨的客厅,都展现出村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实践团于 7月10日下午同段村党支部开展了座谈会。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三四五六四”工作法、汾西防贫宝、村网格管理模式……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粮食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融,段村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铺展开来。 工程学院“寻根南诏,聚焦巍山”实践团 作者:陈荧楠 何子衿 毕家琪 7月31日,工程学院“寻根南诏,聚焦巍山”实践团前往云南省巍山县,通过实地走访巍山教育体育局、兴巍民族工艺扎染体验店、非遗传承街,体悟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以及乡村传统文化三者融合碰撞出的绚烂花火。 走访期间,实践团了解到巍山正在借助支教资源创造一条属于自己长久发展的道路。例如:“1+X”项目计划的开展,充分发挥支教老师的自身优势,开展各类以阅读、科技、医疗、海洋等为核心的专项素养培训课程。为了走近扎染文化,实践团来到了兴巍民族体验店,通过对扎染手工的欣赏以及对扎染传承人的采访,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乡村传统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以其独特性正在赋予乡村振兴新的内涵。 环科院“寻红色足迹,探振兴之路”实践团 7月4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寻红色足迹,探振兴之路”实践团赴青岛市即墨区台子村与鳌角石村开展调研活动。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立太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台子村与其周围四个村庄先后启动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设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红色记忆室,完善党员管理制度并上墙展示,规划建设党建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文化长廊,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起来。 鳌角石村党支部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从茶叶种植加工到引进“梅花谷”、兰花基地、打造茶文化中心,从统一规划房屋道路到盘活村庄闲置资产置办民宿形成成熟的旅游业,无不体现着党的正确领导以及村民们一心向好的团结力量。 “沃野武鸣,柑为善成”调研团 7月17日,八桂学子组成“沃野武鸣,柑为善成”暑期调研团,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下渌村、起凤橘洲沃柑产业示范基地、沃柑电商销售点和武鸣区农业农村局进行调研。下渌村村书记阮惠媛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村里的发展概况和沃柑种植情况。 经过实地调研,团队了解到下渌村全村都以沃柑种植为主,每年 12 月到次年 2 月为沃柑收获季。下渌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政府培训种植技术的政策和果农们的辛勤劳作,实现了沃柑产业化发展之路。起凤橘洲果业有限公司总监王义升带领团队进行参观。示范基地“水肥一体化”农业新科技推动沃柑生产成本更低、产量更高。据了解,果园共种植2200亩果树,其中绝大部分是沃柑,年产量可达 1200 万斤。 7月6日,“温网明格”行远计划实践团赴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进行社会实践调研。王哥庄街道是网格化治理的典范,街道网格平台工作人员梁娜介绍了网格员的主要职责,包括信息采集、安全隐患排查、法律政策宣传等,介绍了当地网格化建设的发展、成就与不足,为实践队员后续开展实地调查提供了蓝本。 双方在此基础上沟通了乡村网格化治理与大学生公益助老、智慧乡村建设项目合作的可能性,为网格化建设提供了未来发展构想。街道司法所负责人张得姗介绍了司法所开展调解工作的流程和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下午正是网格员忙碌办公之时,在网格员办公室中,实践队员看到了网格化管理中日常细碎的工作,但每一位网格员都饱含热情,高效负责。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报 编辑 / 邓沛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