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年画儿里的中国: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佚名 来源:《古籍》

年画行业竞争很激烈啊

故事开始变得扑朔迷离了……


好吧不故弄玄虚了,事情是这样的

本来呢我打算盘点一波中国四大年画产地

但是搜集资料的时候才发现

四大年画产地,竟然有7位参赛选手



不过啊其中是有三位固定班底的

管你明争暗斗,我自稳如泰山,他们是:

天津杨柳青 苏州桃花坞 潍坊杨家埠


而第四个名额就非常有悬念了

河南朱仙镇 河北武强 四川绵竹 广东佛山

谁都觉得自己最有资格上位


但这事儿也好办,争什么呢

年画产地凭什么只能有四个席位

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都得出来亮个相,都得编入春节气氛组啊


天津杨柳青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盛于清代中叶。杨柳青采用的是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画面效果接近于院体工笔画,不仅笔法细腻,清新淡雅的色彩也别具一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雍正 《加冠仕女图》 中国美术馆藏


清 《绿云门神:尉迟恭》 中国美术馆藏


清 《绿云门神:秦叔宝》 中国美术馆藏


清康熙 《连生贵子》 中国美术馆藏


苏州桃花坞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至清代中期而达鼎盛。桃花坞年画兼用着色和彩套版,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民间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 《一团和气》54×51cm 南京博物院藏


清 《门神秦琼和尉迟恭》 南京博物院藏


清 《麻姑献寿》 南京博物院藏


清 《榴开百子》 南京博物院藏


潍坊杨家埠


杨家埠年画兴起于明洪武年间,至清咸丰时期而达鼎盛,产品行销大半个中国。杨家埠年画题材广泛,色彩鲜艳,造型夸张,装饰性强,有北方民间审美的朴拙天然和豪迈奔放。

《秦琼敬德》


民国版 《灶王爷》


清版 《镇宅神虎》 潍坊市非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清《五子门神》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藏


民国版 《封侯拜相》


四川绵竹


绵竹年画的兴起离不开当地造纸业的发展,以及绵竹画师的成熟。绵竹年画从不套色制作,最后完成靠手工彩绘,且不同艺人的手笔呈现出不同的趣味。这是绵竹年画区别于其它诸家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


清 《三国年画》


清版 《仕女图》 绵竹年画博物馆藏


河南朱仙镇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至建国后才又对年画工艺进行挖掘、整理。朱仙镇年画线条粗犷奔放,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琼》


《钟馗》


河北武强


河北武强年画兴于明永乐,至清中期年印刷量达一亿对开印张。武强年画风格淳朴,色彩艳丽,民间趣味浓厚。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关心。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子争头(六顺图)》


《文武财神献宝》


广东佛山


佛山年画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其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佛山木版年画借鉴和吸取了佛山民间剪纸、染色纸、铜凿写衬、木版花纸、神衣、门盏花钱等地方民间艺术制作技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仙祝寿》


《威武门神》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几千年来,年画装点了中国的春节

让泥墙灰瓦的村庄有了喜庆的颜色

让古往今来的美好心愿有了恣意抒发


你心中最美的年画是哪一家呢?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