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的蛇龙 在西方世界,龙的形象与蛇有关。英语dragon(龙)一词源自希腊语drakōn,意为巨蛇。古埃及神话中,掌管幽暗世界的神阿佩普(Apepi)的形象是巨蛇,生活在水中,是混沌、黑暗和破坏力的化身,与太阳神拉(Re)为敌。每晚的特定时间,阿佩普都会与穿越冥界的太阳神相遇,赛特神(Seth)会守护在太阳神的神轿前,用长矛将阿佩普制服。不过到了下一晚,阿佩普又会出现,妄图再次攻击太阳神。古埃及人相信,国王通过举行宗教仪式能够辅佐太阳神,维持世界秩序,对抗阿佩普。在古埃及纸莎草手稿或墓葬壁画中,都有太阳神战胜阿佩普的画面。古埃及纸莎草手稿中,赛特神用长矛刺杀阿佩普。 在两河流域南部古巴比伦城中,最大的城门——伊什塔尔门上有一种蛇龙(Mušḫuššu dragon)的图案:在蓝色釉砖的背景色上,橙黄色蛇龙图案凸出,有浮雕的效果。蛇龙由多种生物组合而成:蛇的头、颈、尾巴,还像蛇一样吐着信子;狮子的前爪、鸟的后腿,身上还有鳞片,头上有角,尾巴尖儿还有蝎子的蜇刺。浮雕上,蛇龙昂着头、翘着尾,似在前行。新巴比伦王国的建造者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 公元前604~前562年在位)曾这样记录他在巴比伦的建筑成就:“我推倒那些大门,重新在水边用沥青和砖块打下地基。我用亮蓝色的砖块重新精修大门,上面描绘着公牛和蛇龙。”德国佩加蒙博物馆复原的伊什塔尔门(局部)及蛇龙形象 在古代两河流域,蛇龙本意为猛蛇、凶蛇。它的形象早在公元前三千纪晚期就出现在建筑物上,比如以浮雕形式装饰在神庙的入口处。它通常是侧身像,头朝右,呈前进的姿态,有时后爪着地、上身抬起。也有被制作成青铜雕像,放置在神庙两旁。据记载,蛇龙铜像是可以向敌人喷射毒液的守护者。另外,蛇龙也象征着巴比伦宗教中的马尔杜克神(Marduk)。马尔杜克最初只是巴比伦城的保护神和农业之神,在新巴比伦王国时发展为国家之神和巴比伦众神的主神,具有崇高地位。至于巴比伦城门上的蛇龙形象,究竟是马尔杜克的象征还是守护者的形象,至今仍是学界讨论的问题。 明朝景德镇的龙形把手瓷罐,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为依照伊斯兰金属工艺传统制作的出口品。 亚述学家道格拉斯·凡布伦(E. Douglas Van Büren)曾撰文总结:纵观古代两河文明的历史,似乎没有证据显示蛇龙与神明作对或与人为敌。这里的龙不是喷火的怪兽,而是普降甘霖的象征,是神明的助手或坐骑。蛇龙因具有超自然的法力和特性而令人敬畏。 尽管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蛇龙形象随着两地文明的中断而消失,但它们的形象以及传说早已伴随着两大古文明的传播力而扩散到周边地区,并带去了长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