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论原始儒家“中庸”理念之变异

作者:陈鹏 马兰兰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摘 要:中庸的变异根源于原始儒家道德理论兼摄本体与工夫的双重性格,其内在根据源于其心性理论。原始儒家将主体之心作为统摄形上本体与道德工夫的结合点,本体之天回落于心,统摄主体性情其表现形式即为“中”;心外显于主体修身与治世的道德实践。然而,原始儒家将治身与治世融为一体存在明显的弱点:中庸以“仁”为价值旨归和本体论归宿,但历史上几经变异后的中庸仅仅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向,却忽视其本体论层面的价值,而中庸变异的过程也是学术屈从于专制的过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庸不仅仅是原始儒家道德学说的方法论,更是一种日用常行的处事方法,是一种道德追求、理想境界和价值观念。原始儒家的中庸理念将道义之天的形上根据与道德实践的工夫路数收摄其中并内化为主体心性。在原始儒家,心具道德理性义,统摄性情,孔子以仁爱为心之道德内涵坚持为仁由己,以能近取譬的方式求仁得仁。孟子主张尽心而知...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