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历史留在城市里的烙印 “江岸记忆”专栏带您 共同探访江岸老建筑 寻找老建筑的“风华正茂” 和留在时光里的激荡与回响 感受城市发展脉动 老树旧宅,庭院深深, 故人逝,故事在, 于繁华深处, 遇见老公馆魅力。 ——胡榴明(本栏目嘉宾主持、著名作家、武汉城市学研究专家) 汉口,是一方凝聚历史记忆与文明高光的土地。 汉口开埠后,一批西式建筑兴起,上流社会高阶层人物居于独门独户的公馆中,他们中有西方官员、洋行高管、军政要员、银行家、工程师等,其人生经历与武汉近现代史、城市建设史密切关联。 ▍涂堃山公馆历史照片。 ▍2004年周苍柏公馆。摄影/胡西雷 百余年后,汉口老城区,街头巷尾的老公馆风格各异。 汉口之心、美好江岸,随着历史建筑保护纳入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走进那一幢幢古老的建筑,触摸岁月的痕迹,认识在江城留名的人物,品味历久弥新的历史故事。 与沿江大道平行的洞庭街,两旁排布着各种样式的老建筑,一百多年前,这里是洋行大楼、公寓、公馆、花园别墅、商店、电影院的聚集地,热闹非凡。 闹市中,洞庭街65号一栋独立式庭院公馆显得宁静。铁栅门旁“詹天佑故居博物馆”牌匾道明这栋公馆的历史价值。 ▍詹天佑和家人在汉口留影。 ▍詹天佑一百多年前设计的长江大桥图。 1912年,詹天佑携全家迁居武汉,亲自设计修建了自己的居所。“这幢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既有二十世纪初欧洲居屋的建筑格局,又在细节装饰上彰显中式气韵。”胡榴明介绍,这幢老公馆门前,以庭院和院墙与街道相隔,闹中取静。 享有“中国铁路之父”“主持修建中国人自行设计营运的京张铁路”美誉的詹天佑,在武汉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7年。期间,他奔波于铁路工地,主持修筑武长线和汉宜线。考虑到长江天堑对南北交通的阻隔,他积极谋划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接轨问题,提出修筑武汉长江大桥,并牵头组织大桥设计、实地选址。“当时的选址也是在蛇山与龟山之间,后因战乱、财力有限等原因,大桥修筑计划最终搁浅,但选址亦足见科学性。”胡榴明介绍道,“在詹天佑故居陈列的《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中,可以看到最早的长江大桥设计图。” ▍詹天佑故居博物馆内景。 铁路,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詹天佑把一生都贡献到我国的铁路建设中。令人扼腕的是,1919年2月,詹天佑代表中国政府赴海参崴、哈尔滨出席联合监管远东铁路会,因日夜操劳,腹疾复发回汉口就医,于同年4月病逝。 如今,回顾詹天佑在汉口留学生聚会上的呼吁“各尽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仍令人动容。 走进南京路,拐角遇见吴佩孚公馆。这座融合中西式风格的公馆院墙仿照旧时总兵官邸,骑马式墙头,墙体宽厚。跨入不算高大的大门,方正宽敞的大客厅令人豁然开朗,穿过客厅便是阔大轩敞的天井,天光清朗下泄。楼顶坪台建两座中式凉亭,当年南京路一带还没有高大建筑,立于凉亭中,可尽览中山大道、京汉大道的风景。 ▍吴佩孚公馆。 “那时吴佩孚坐镇洛阳,上操控北京,下操控湖广(湖北、湖南),这里离京汉铁路仅几百米之遥,离开汉口,或从洛阳、北京来汉口,上下火车都很方便。”胡榴明不禁猜想吴佩孚安居于此的缘由。 如今,这里挂着吴家花园的招牌,成了闹市中独具风韵的茶馆。小院子、老房子、厚围墙、高亭子,浓荫的大树,茂密的攀墙藤……在百年老公馆古老的光影和陈设摆设中,喝茶聊天,阅眼前人间烟火气,别有一番雅趣。 深知历史之于城市的意义,江岸人在城市加速建设中,亦不忘将这份情怀融入现代生活。 ▍修复平移前的贺衡夫怡庐。 ▍李维诺夫公馆21世纪初室内环境。 2021年10月,江岸青岛路上的贺衡夫怡庐实现41.8米的平移,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商住混合街区的开发中,这一近百年的老公馆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也留住了那段独属武汉的历史人文故事。 被誉为“桐油大王”的贺衡夫,是20世纪武汉家喻户晓的工商业巨子,他发展民族工业实业救国,领导武汉工商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贺衡夫怡庐平移,是放眼未来却仍然铭记来时路的担当,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应有之义。江岸一幢幢老公馆融入现代生活,让城市印记变得鲜活,让市民生活平添浪漫。 设置星标,就不怕找不到我啦~ 来源:武汉宣传 美编:崔策 出品: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江岸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784700485@qq.com ▼今日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