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欧洲汉学泰斗”。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被弟子伯希和推许为“第一位全才的汉学家”。继他之后成为法国中国学与敦煌学大师的伯希和与马伯乐都出自他的门下。
沙畹1865年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新教徒家庭,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9年,24岁的沙畹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前往北京。来华后,在当时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的帮助下着手翻译《史记》,1893年沙畹奉命回到巴黎,主持法兰西学院“汉语及满语语言和文学”讲座。同时,他还在东方语言学院、索邦大学、巴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的宗教科学系授课。1895年任法国亚洲学会秘书长并参加东方学杂志《通报》的编辑工作,1903年协助考狄(Henri Cordier)主办《通报》,这一年他还成为了法兰西学会会员。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