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地偏东南,距西安约130公里。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置上洛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称洛南县,因县城在洛河之南而得名。明泰昌元年(1620年),为避明光宗朱常洛的名讳,改为“雒南”。1964年9月,因“雒”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雒”改“洛”。
因仓颉曾在此造字,洛南有“汉字故里”之称,今洛南县保安镇眉底村有相关遗迹。本文辑录1996年《洛南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雒南县志》,光绪年间《雒南县乡土志》相关涉及内容。
《洛南县志·文化篇·文物·石刻》:仓颉授书碑,现藏于县博物馆。此碑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高1.6米,宽0.65米。正面镌书“仓颉授书处”,背面为仓颉所造28字及建碑记。
《洛南县志·文化篇·古迹》:仓颉造字遗址与仓圣祠。仓颉造字出于炎黄时代,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左史,是古代创造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帝王世纪》载有:“黄帝的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制文字。”《策海·六书》载有:“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授)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荀子·解蔽》又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史料证实文字始于仓颉,仓颉造字于洛水之阴,阳虚山下。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