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珠海首部!明晚上线!

作者:佚名 来源:《珠海特区报》


当古朴的文物遇上

现代化的艺术手法,

将呈现出怎样美丽的交汇?


珠海传媒集团独立拍摄的

系列微纪录片——《沧海有珠》

将于9月25日正式上线!



这是珠海首部采用

8K拍摄、4K视频制作的纪录片,

它选取珠海有代表性的

六件历史文物进行拍摄,

通过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

探寻珠海在海陆文明

传播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为观众带来全新的

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



珠海代表文物串珠成链

展现博物馆内“千年历史”






《沧海有珠》系列微纪录片共分6集,每集片长约8分钟,每集介绍一件在珠海及其海域出土的文物(或文化遗迹),以文物为载体,用凝练、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叙事风格,探索镜头与舞台元素结合的表现手法,立体化展示珠海的文物历史故事。


按照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系列微纪录片选择以下文物“串珠成链”:


第一集《远古的呼唤》介绍珠江口淇澳岛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白陶豆;



第二集《宝岛天书》呈现在高栏岛宝镜湾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摩崖石刻;



第三集《朱师所治》展示外伶仃岛石涌湾出土的汉代隶书纵刻“朱师所治”陶罐残片;



第四集《一抹青韵映双鱼》介绍于珠海金鼎下栅出土的南宋景德镇窑系双鱼纹青瓷碟;



第五集《沧海深处听惊雷》介绍在珠海平沙出土的南宋时期行军打仗所用铁镬;



第六集《西学东渐记》展示的是容闳晚年撰写的回忆录《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记载了他在晚清的大变革中,率先放眼世界,立志革新中国的传奇人生。



为增加艺术性,该系列微纪录片还加入舞蹈元素,邀请舞蹈编导根据时代特征设计不同风格的舞姿。专业舞者身着古代服饰翩翩起舞,经过后期合成融入文物故事,不仅还原了故事意境,也为影片增添一份人文色彩,升华了画面所表现的主题内涵。








8K技术带来高质感体验

使每个镜头都值得细细品读






“力求呈现‘顶级’的画面与质感。”——怀揣这样的执念,创作团队不停地在拍摄过程中精益求精。


据《沧海有珠》导演张浩介绍,该系列微纪录片是珠海首部采用8K技术拍摄、4K视频制作的纪录片,让《沧海有珠》的质感跨入到一个“新阶段”。



去年11月,《沧海有珠》导演组来到珠海博物馆进行实地勘查,确定拍摄方案。考虑到文物的安全性和特殊性,以及对拍摄主体和环境的苛刻要求,创作团队专门在博物馆内搭建了10平米的摄影棚,摄影棚灯光采用远程控制,减少灯光调试对文物的影响。



在拍摄文物纹饰、质感等细节时,创作团队力求忠实再现各类文物的原有色调,使得全片的画面更加细腻逼真,能达到影院和电视多重版本放映的要求



“在新技术不断涌现,拍摄设备、电视技术不断飞跃的时代,要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张浩说,“要使画面经看、耐看,要言之有物、经得起推敲,给人带来全新视觉感知和视觉兴奋点,让每个经过合成的文物镜头能够被观众细细品读。”






“纪录人”的一点初心

传递本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沧海有珠》系列微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纪录人”的初心贯穿全程,朝着“把文物拍好,更要把文物拍得传神”这一目标,创作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匠心雕琢。



在拍摄文物时,经常遇到常规镜头难以深入的地方,于是创作团队采用带有LED灯的老蛙针孔式微距镜头组,达到拍摄需求;在外景拍摄摩崖石刻时,由于藏宝洞空间狭小,同时还要考虑文物保护,不可能架设大型稳定设备,于是创作团队成员们手持魔杖伸缩杆,努力解决此项难题;在审稿过程中,系列微纪录片文稿也几经打磨,修改数次,最终呈现令人满意的结果。



导演组表示,“纪录人”有责任用影像记录时代、传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也有责任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理念完成纪录片创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诗意化创作与现代化拍摄手法结合,将给“珠海文化”带来更精彩的表达。




“《沧海有珠》系列微纪录片有广度、有深度,它解读了珠海新石器时代到清代晚期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节点,将对推广珠海历史文化、吸引广大青年了解珠海历史产生推动作用。非常值得我们期待。”珠海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陈振忠说。






从明晚开始,连续六天!

每晚8点05分

《沧海有珠》将在

珠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珠海特区报”视频号也会同步推出!

感兴趣的小伙伴们

记得准时收看!


文:珠海传媒集团 陈子怡

责任编辑:赵思华

编辑:黄青芳

“星标”珠海特区报
不错过每一条精彩内容

最近微信又改版了

如果不“星标”⭐

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哦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