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不远山房“说”渣斗

作者:佚名 来源:《洛雨堂杨继方》

渣斗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的记载: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它上部为浅腹敞口碗,下接盂或小口罐,其基本造型是口部外撇呈漏斗形碗状,扁圆腹,平底。以形制而言,唐代渣斗与唾盂确实有些相似,渣斗造型或从唾盂演变而来,然以造型的实用性而言,渣斗用作唾器未免不合情理,这从口部的区别即可见出。唾盂颈口大,盘口可贴合器盖,唐代渣斗的颈口则非常细,配合大敞的撇口,利于茶水与茶渣的分离。传统认知的“唾壶”应是一种酒器,常与瓶、壶、罐、杯、盏等配合使用,主要用于斟酒,由此可知渣斗与其并无传承关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五代白釉渣斗,传河北唐县出土,其中有一件白釉渣斗,与其它器具组合而成为茶道用品。

唐代晚期兴起的饮茶风尚是渣斗盛行的主要推动力,渣斗敞口的形式与便于茶渣的倾倒有关。唐代瓷质敞口碗状的渣斗,其造型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同时期金银器的影响。金银渣斗利用金属的延展性锤揲而成型,某些复杂多变的造型则是上下各自成型后再依靠...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