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美好中国幸福旅程·河北##美好中国幸福旅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中国定瓷,它的烧制技艺历经长时间的繁荣发展,在元代之后几近失传。如今坐落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北镇村一带的定窑遗址,为我们重新恢复定瓷烧制技艺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定窑恢复发展的关键问题还不仅是仿制古代定瓷,而是要解决这种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从恢复传统工艺到提升文化品味,是当代定窑复兴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定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兴与衰
定窑陶瓷的烧制在我国有着辉煌的历史,根据河北省考古专家在曲阳县涧磁岭西侧区域的考古发现,其创烧最早可上溯到隋代,这比学界提出的“中唐说”要提前了近两个世纪之久。无论如何,定窑烧制在五代时期迎来第一个小高峰,特别是9世纪末以后,定窑逐渐成为产品流通范围最广的白瓷窑场,对南北方的白瓷生产均产生重要影响。定瓷烧制技艺进一步成熟的北宋时期,被认为是产品最好的阶段,或可称为第二个高峰。元末明初的曹昭说:“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难得成队者。有紫定色,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这种说法为后人所接受,清初谷应泰指出:“定窑器皿,以宣和、政和年造者佳,时为御府烧造,色白质薄,土色如玉,物价甚高。”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景德镇陶录》在《镇仿古窑考》中对定窑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文中曾引述同时代唐秉均《文房肆考图说》关于定窑的说法:“古定器以政和、宣和间窑为最好,色有竹丝刷纹。”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