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日前在武清举办的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吗?在这场盛会中,咱们武清的非遗“元素”格外引人注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李氏太极拳,在演出中收获无数掌声,让人感受到欣欣向荣的尚武精神;杨村糕干制作技艺、东马房豆腐丝制作技艺、马氏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等向参会者展示着武清非遗魅力。 武清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雍阳儿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流光溢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优秀的民间艺术。正如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说的那样:“武清地处京杭大运河枢纽要地,南北物产、文化在这里交汇,水甘土厚,人多技艺,滋养了丰富的非遗品类,是著名的书画之乡、文艺之乡。” “硕果累累。”谈起非遗工作,武清非遗办公室主任秦万丽用一个成语总结道。而这个成绩的背后,是一群人的不懈努力。 自2007年起,全区非遗保护工作人员深入各个乡镇,对全区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并对普查项目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申报工作,与国家和市局同步进行了五批次的申报工作,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22项,区级项目28项,共计5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涉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八大类,初步完成了非遗数据库建设和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保护体系。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非遗保护工作需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保护传承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秦万丽告诉记者,2021年,出台的《天津市武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让武清非遗工作再上新台阶。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在区文化馆设置非遗办公室,并配备两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资料整理、挖掘、项目保护、活动开展以及各级项目及传承人申报工作,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举措,让非遗系统性保护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一项惠民工作,积蓄起文化强区建设的深厚底气。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新年伊始,杨村六街静安高跷会、西柳行小车会、寺各庄竹马会、甄家营登云会、西蒲洼少林会等非遗项目在文化公园进行展演,成为这里当仁不让的主角。 元宵佳节,由区文旅局主办的非遗花会热闹上演,铿锵的锣鼓声中舞龙舞狮轮番上阵,来自8个镇街的非遗花会队伍为武清人民献上一场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饕餮盛宴”。 在武清博物馆一旁,“武清文创展示平台”坐落于此,这里集中了10余家公司的100余种文创产品,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 一场场非遗活动与展示,拉近了非遗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我们千方百计让非遗走近百姓的同时,传习所建设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秦万丽说,“李氏太极拳改扩建了传习所,并购置了一批现代化的保护设备及档案资料保存柜和非遗资料、用品展示柜,加大了项目保护力度。五行通臂拳、西柳行太平车会、永良飞叉等项目也相继建起了传习所。” 保护,让非遗遍地开花;传承,让非遗百花齐放;弘扬,让非遗花繁果硕。 为了让非遗项目“活”起来,武清不仅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外,还积极搭建宣传平台推介全区优秀非遗项目,如组织区内传统技艺类项目参加市、区以及全国各类非遗展示及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均收到良好效果。还组织区内非遗项目参与京津冀线上非遗展示活动,并通过直播带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弦歌不辍绽放迷人华彩,踔厉奋发再谱壮美诗篇。秦万丽表示,武清将继续深入践行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大众、融入生活理念,展示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为全区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面就跟小武一起看看 5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都有哪些吧 来源:美丽武清 审核:刘浩杨 编发:王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