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大理 · 风物 | 白族扎染:岁月沉淀的蓝白艺术

作者:佚名 来源:《大理融媒》

白族扎染是大理最具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通常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如蓝草、红花、栀子等,通过“扎”和“染”两个主要环节赋予作品柔和的色彩和独特的质感。由于手工制作的不可复制性,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白族人民将这一技艺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相结合,用双手创造出蓝白相间的布匹。独具特色的扎染图案和风格,是白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象征着苍山洱海的宁静与深远,以此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白族扎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在宋代《张胜温画卷》中有人物穿着扎染纹样的服饰可考,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扎染技艺最初兴起于中原地区,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一工艺逐渐传播到了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尤其是在云南的大理地区扎根发展,成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理喜洲的周城,素有“民族扎染之乡”之称,蓝白两色在这里随处可见。春日午后,走进阳光洒满院落的白族民居,就可看到院子里的人们在此体验手工扎染,大家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扎花,轻松愉快。院子里的摆满了染缸,周围晾晒着各式扎染成品。洱海波纹的方块随风飘动,与大理的蓝天白云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屋内的扎染的工具和扎染成品整齐的成列摆放着,不少游客在此拍照打卡。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