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的纣王本是一个功过参半的悲剧人物,但在后来的文化典籍中却越传越坏,以至于言暴虐不仁之君必举纣王。宋元以降,在讲述武王伐纣故事的系列作品中,纣王因失德而失天下的暴君形象是一以贯之的,但又同中有异:《武王伐纣平话》中的纣王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列国志传》中的纣王形象呈现出向正史回归的倾向;《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形象则是“善端”与“虐政”的化合体,深受宋明理学尚德斥法、崇王黜霸及“君心”决定论等思想的影响,纣王形象发展至此基本定型。在此后的其他宫廷或民间说唱演绎作品中,对纣王形象的塑造基本沿袭了《封神演义》的写法。
无论是在《尚书》、《史记》等古代典籍中,还是在《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中,纣王都是典型的暴君形象。但学界对这一暴君形象的研究却处于失衡的状态中。史学研究者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学研究者却鲜有深入系统的讨论,打通文史的综合研究则迄今未...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