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在登州古港,探寻“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繁荣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东盟报道》

以青岛的琅琊港为坐标向北330公里,便是地处山东半岛最北端的烟台蓬莱。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蓬莱自此得名。唐朝神龙三年,在蓬莱设立登州,管辖胶东半岛。因此,蓬莱港自唐朝便被称为登州港。
蓬莱位于渤海黄海交界处,相望朝鲜,邻近日本,历史上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为耀眼的起始港口之一。现如今蓬莱仙境名闻天下,每年夏天都会有几百万的游客涌进蓬莱。
进入蓬莱阁景区朝西南方向前行两百米,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原蓬莱古船博物馆)。这5000平方米的展厅里,不仅再现了中国古代航海业的先进科技,也还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无到有的脉络。

因古船而生的博物馆

一进博物馆,四艘古船映入眼帘。
“这是1984年蓬莱水城小海清淤时打捞上来的1号沉船,属元代战船,是我国已出土古船中最长的一艘。”馆长修琳琳迎面走来,带着记者走到馆内右侧的展台,向记者讲述起古船打捞的经过。
△馆内展陈的1号古船,是中国已出土古船中最长的一艘。受访者供图
1984年4月,在对登州港进行一次大规模清淤工程时,蓬莱县文化局和烟台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一艘残长28.6米、残宽5.6米的大型古代木质战船,这艘元代战船就是“蓬莱1号古船”。在对残余的船舱进行逐个清理时,工作人员发现数量惊人的历史遗存。
△1984年蓬莱水城小海清淤时打捞上来的1号古船。图源:《蓬莱古船考古记》
“包括铁剑、灰弹瓶、石弹丸、高足杯,同时还有一件舱楼窗扇,三个楠木制成的滑轮,一个滑轮架和三个石旋等船具,其中还发现不少的火器。”修琳琳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沉船下的淤泥也进行了勘测,发现了被砸断的铜镜、刻有“史”字的陶香炉、浙江龙泉窑青釉碗、高足杯等历史文物。
在2005年蓬莱水城小海清淤工程中,又分别出土一艘明朝战船和两艘韩国古船,分别命名为蓬莱2、3、4号古船。记者了解到,和4艘古船同时打捞上来的,还有铁锚、缆绳、炮弹、残铁剑、货币、陶瓷器等大量文物,填补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韩造船技术交流的空白,是珍贵的海外交通史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3号古船是明初的高丽货船,船上还搭载了当时高丽瓷窑生产的青瓷碗、陶茧形壶、陶瓮等舶来文物,对研究登州古港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也成为了目前我国唯一陈列有外国古船的博物馆。”修琳琳说。
馆内资料显示,为了对古船和其他出土文物进行展示、保护和研究,根据2005年10月“蓬莱水城小海古船保护讨论会”专家的意见,基于“原址建馆、遗址保护”的原则,决定在发掘古船遗址上建设蓬莱古船博物馆(后更名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位于蓬莱阁景区小海西南岸的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与常见博物馆不同的是,该博物馆的主体基本埋于地下,地面仅保留绿坡和古船台展示场。修琳琳解释道,根据文物保护专家们的建议,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个真实体验和了解古船的场所,古船陈设时特地还原发掘现场,将它们放置在最初发掘的地方,营造出战船停泊在海湾的景象。同时,再以各种构件模型、视频投影、微缩造船场景向观众展示介绍古船的工艺特点,让游客仿若穿越时空,感受古登州港“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繁荣景象。

古船引发的争议

如何区分中国船还是高丽船?
修琳琳指着1号船中间最长的一块木板,向记者解释道,中国古代造船首先要在船只中间建龙骨,龙骨相当于船的脊柱,船匠沿着龙骨的首尾两端建造水密舱板,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副完整的船的“骨架”,让船体更加牢固、抗风浪。修琳琳告诉记者,龙骨是辨别中外古船的一个重要标志。
△1号古船结构图,龙骨是中国古船的一个重要标志。图源:《蓬莱古船考古记》
“不过,3、4号两艘高丽古船并不完全相同,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修琳琳说。2006年8月,一场以蓬莱古船为主要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蓬莱举行,争论的焦点,就是3号古船。
△馆内展陈的3号古船。受访者供图
曾任登州博物馆馆长、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的袁晓春,先后参加了1984年和2005年两次蓬莱水城古船发掘工程,他撰文指出,3号古船的船型为“︺”型船,既使用了长槊(木栓)与皮槊(木钉)连接船壳的韩国古代造船技术,也采用了舱壁、肋骨、桅座、补强材等中国古代造船技术。
韩国海洋大学研究院金成俊等人发表的《论蓬莱出土的高丽古船在韩国船舶史上的意义》一文也有记录:“众所周知的观点是,韩船里没有隔舱板和肋骨,但3号古船同时具有中国和高丽的造船结构,同以往韩船的结构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韩国学者引出朝鲜王朝史书《高丽史·金方庆传》记载,在公元1274年后,元朝曾将中国古船式样发给高丽王朝,要求按照中国古船式样建造战船。
结合中韩史料记载,加上多番的实地调研和技术复原后,两国学者共同作出推论:这是一艘借鉴了中国造船技术的高丽古船。
3号古船在中韩两国引起了巨大影响,韩国KBS、MBC电视台还曾先后到蓬莱拍摄并播出了电视专题片《复活的韩船》。韩国船史学者李元植、许逸评价道:“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袁晓春表示:“两艘古代高丽远洋帆船在中国北方古代的国际港口蓬莱出土,是中韩古代造船技术交流的实例,重新揭示了中韩古代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海洋交流的历史,在世界造船史上较为罕见。”
馆内史料显示,1号古船集中展现的龙骨、艌料、水密舱、船舵和风帆等技术,证明了中国古代造船的工艺水平和海洋实力曾在明代前期领先世界。明朝对造船有明确规定:“三年小修,六年大修,十年更造”,船只修造的申报和审批程序颇为严格,对各个工种、工艺、用料到最后的质检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到了明代,中国已经有一套完整严谨的造船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造船场景还原。受访者供图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博物馆里介绍了中国的航海史。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旺于隋唐时期,鼎盛于宋元时期,明朝初年达到顶峰。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中国的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到达东非和欧洲的航线;一条是由渤海、黄海向东行驶的东洋航线,起点就是登州港,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蓬莱濒临渤黄二海,相望朝鲜,邻近日本,是古代中国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也是连接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据统计,隋唐时期朝鲜、日本使团经登州往返多达90次,其中包括朝鲜使者郑梦周、日本高僧圆仁等著名人物。
△馆内展陈的郑梦周雕像。作为朝鲜高丽王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曾多次奉命出使明朝,三次途径蓬莱。黄江勤摄
港口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繁荣。馆内的图文资料均显示,当时的登州城内,馆铺交错,商贾云集,朝鲜、日本的使节、僧侣、商人在此通关,外事活动频繁,朝廷设置了新罗馆、渤海馆等外事机构和勾当新罗所等侨务机构,登州也由此成为国际化的通商口岸。
修琳琳告诉记者,由于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登州港在唐代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与泉州、扬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中国四大港, 在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代筑“刀鱼寨”,登州港嬗变为军港,占据着中国北方最重要港口的战略区位。蓬莱水城港池内发现的四艘元明古船,正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盛况强有力的印证。
△馆长修琳琳向记者介绍古船航线。黄江勤摄
先进的造船工艺是开辟和往来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保障。袁晓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蓬莱沉船以及出土的文物证明了,登州不仅是中国东北海域重要的港口,而且是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交往密切的外贸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东北方向的始发港口。”
由于历经海水几百年的冲刷,加上出土后一直处于展厅暴露状态,古船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出现木材开裂、变形、沉积盐析出,船体早已破败不堪。
今年8月,蓬莱古船博物馆3号古船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式启动。重点针对船体保存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清理、脱盐、加固、修复、防霉防虫、封护等保护修复技术措施,减缓病害的发展,增强船体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完整性,延长船体寿命。
△今年8月,蓬莱古船博物馆3号古船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受访者供图
记者到达当日,古船修复工作已到收尾阶段。“再过几天就可以考虑中期验收了,之后再进行一些补配加固的工作。”正在修复古船的杨帅说。作为中国文物学会的一名文物修复师,杨帅在古船修复上颇有经验。他告诉记者,本次保护修复工程预计2024年初完工,在修复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做好日常的温度检测和定期防护,才能有利于古船的长期保护和展示。


撰文:黄江勤
排版:高原
编审:鲁楠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