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现象

作者:邢哲希 来源:《商·财会》

摘要:互文性这种文学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不同时代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中更产生了独特表达效果,本文借助理论、立足文本进行了分析。

文学作品属于作者的独立创作,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以前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这种影响尤其深刻。它可能是显性的,例如“用典”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但更多、更深刻的影响却是隐性的。正如作者有时候是有意识地借鉴前人——既有整体模仿,如扬雄仿《论语》而作《法言》,宋玉承《九歌》而制《九辩》等等,又有局部借鉴,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化用的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等等。但其实大多数时候,后代作者对前代作者的借鉴是处于无意识的,这种借鉴并...

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在西方被称为“互文性”。

提出互文性这一明确概念的是法国学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她在《巴赫金,词,对话和小说》中对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