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食”讨论饮食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先民们不论是采集渔猎还是火耕水耨,都只能勉强果腹,他们经常性地吃不饱甚至吃不上,何谈“不食”?只有在解决了“吃”的问题之后,“不食”的选择才有其深层意义。春秋时楚国发生政变,楚灵王仓皇出逃,新王下令“有敢饷王从王者,罪及三族”,灵王三日不食而饿死,类似的因外部条件限制而无法得到食物的不食,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同样与楚灵王有关,“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灵王之臣的“不食”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刻意行为,此类“不食”附着了丰富的意涵。本文讨论的是有食物能吃却“不食”,这是一种偏离人类食色本能的主动选择,其背后具有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丰富内涵。
一、孔子的不食并非穷讲究。孔子对“不食”有较多的论述,《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段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