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以其杂文的“呐喊”和小说的“彷徨”,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鲁迅“悲哀”而“苍凉”的创作格调,寓意着他对启蒙对象与启蒙主体的双重“绝望”;它不仅是“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知识精英的人格矛盾:面对“国民性”历史积淀的强大惰性,“反抗”只能加速“绝望”的窘迫心境。
毋庸置疑,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灵魂人物,其“无地彷徨”而“反抗绝望”的批判理性,早已被学界提升到了“五四”启蒙的思想高度,成为了知识分子人格追求的精神偶像。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学者的鲁迅研究,人们一直都在试图接近一个真实的鲁迅,但无论是“意识形态说”还是“思想启蒙说”,客观上都存在着一种“臆说”鲁迅的价值偏离。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