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你真的了解平泉吗?

作者:佚名 来源:《承德文旅》

平泉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居住,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殷商为土方,西周为鬼方部落活动区。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典故都出自平泉。五代时,县境为奚族和契丹族居地,此后契丹族日益强大,取得中国北方政权,平泉境属辽中京道大定府。清代,平泉作为连通关内、关外的重要通道,地位日益突出,雍正七年(1729年)设八沟厅,厅治八沟(今平泉县城)。清代帝王曾多次亲临平泉,皇家文化底蕴深厚。

契丹文化是平泉历史文化的核心。据历史学家考证,平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游牧民族——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契丹建立辽国初期的统治中心地之一。


平泉夜色

历史文化游

平泉的文化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具有标签性质的三大文化时代分别为:红山文化契丹文化清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地方文化,以赤峰为中心,包括朝阳、凌源、平泉等城市,中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华第一龙”即为红山文化的代表作。平泉境内的红山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镇西梁、北五十家子海龙沟和窑上、平房吕泉子、台头山东山头等地,这些遗址地区曾出土了彩陶罐、彩陶钵、之字形陶罐、石斧等珍贵文物。

平泉是契丹文化的发祥地,而契丹文化也是平泉现今最主要的文化口号。历史记载,平泉是辽代贵族的捺钵之地,现今境内保存着大长公主归墓地、古墓群、石刻、古城遗址等各类契丹文化资源。经过几十年来的考古,平泉县博物馆现成列70%的文物均为辽金文物,例如鸡冠壶、凤首瓶、犁铧、犁镜、马具等大量珍贵珍品。


契丹博物馆大长公主墓局部展示

清代,平泉作为“夏都”承德的京畿重地,商业发达,曾有“拉不败哈达(赤峰),填不满的八沟”等赞誉。清代帝王多次围猎、民访至平泉,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和民间传说,例如“平泉的传说”、“羊杂汤的传说”等,其中“平泉的传说”作为民间文学已公布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泽州园:契丹文化符号

辽代是平泉历史文化最辉煌的时代,当时的平泉属泽州管辖,因此长期以来,平泉爱以“泽州”作为别称。泽州园即是以“辽代契丹文化”为背景的城市主题公园,坐落在县城西山,占地三百亩,为新世纪以来平泉最大的“城市绿心”工程。

公园绿化面积90%以上,依不同地势分别种植着草地、花园、果园、白桦林、松柏林,环境优美,是名副其实的“大氧吧”。公园丛林里点缀着耶律阿保机雕像、就日馆、玉珠苍穹、邀月、梨花春雨、烈士陵园、苏颂碑林、真水无香、香光寺等17处景点,浓厚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琉璃牌楼:平泉地标

琉璃牌楼位于平泉地标建筑三点一线(就日馆、牌楼、水泉)的核心位置,既是一处古式景观,还是周边一带的地理代称。此牌楼最初是平泉县城南门——宁远门的门楼,建于清前期,上书“瞻云就日”四字,也称“瞻云就日楼”。后来城市扩建,牌楼已经破旧,又阻碍交通,便被拆除。1995年,地方政府将“宁远门”的建筑遗物和建筑形制重新应用,于喧哗街现址建成了今天的琉璃牌楼。

牌楼四柱三洞式,柱脚雕有四只石狮,上覆琉璃瓦脊,饰四只巨型吻兽,画莲花板雕,绘有腾云神龙五对,楼体中央沿旧楼仍书“瞻云就日”匾额。琉璃牌楼虽为仿古新建,但却完全应用了清代建筑法式,外观古色古香,端庄大气。



平泉牌楼

小黄山景区:塞北小江南

小黄山因外观奇石密布、古松耸立颇有黄山气韵而得名,景区位于党坝镇四十亩地村,是一处近年来开发热度较高的主题乡村旅游景区。

小黄山山体峭如斧削,一侧悬崖邻水,一侧灌木、野花丛丛,山顶屹立着一株造型别致的千年古松。山下谷地开阔,瀑河如玉带环绕山脚。山周风光峻秀,集民俗体验、漂流垂钓、生态观光、养生度假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上海同济大学规划研究院的专家曾于此考察,将此地比喻为塞北漓江。



小黄山

九龙蟠杨:生于辽代的天下奇树

在平泉,说起名树,堪称第一的非九龙蟠杨莫属。九龙蟠杨是一株小叶杨,位于柳溪乡下桥头村,是进入辽河源景区前的一处景点。九龙蟠杨有九条枝干,各个枝干犹如蟠龙般上下俯探伸展,树形恰似一张中国版图,盘旋曲绕、婀娜多姿。古杨的主干直径粗达五米,需要三人合抱,树冠荫地近千平米。据植物专家推测,这株古树生于辽代,生存现状之优、生长造型之美均为罕见,被誉为“天下奇树”。当地百姓视古杨树为神灵,每遇年节,常有人为它上香,祈福安康。



九龙蟠杨

光秃山森林公园:契丹族的发源地

公园位于柳溪乡大窝铺林场,总面积1188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2%。公园共分三大景区,即辽河源森林浴场区、马盂山草原花海区和辽代古墓区,景点65处,以高山、森林、草原、花海、怪石、清泉、古树、古墓八全齐美而取胜。



原始森林

辽河源

辽河源森林浴场区因辽河于此发源而得名。1990年,辽宁省营口市艺术家考察团沿辽河逆流而上,寻源至此,刻下了“辽河源头”四个大字,从此,老哈河正式被确认为中国第七大河辽河的源头。辽河源水量丰沛,溪流众多,湿地广布,地表径流量为0.9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246立方米。水质优秀,富含钙、镁、钾、钠、磷等多种无机盐,适合饮用。源头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和人工林,森林浴场内空气十分清新。


马盂山

马盂山俗称光秃山,因山顶植被稀疏犹如秃顶而得名。马盂山是整个公园的主峰,海拔1738米,山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山脚至山顶依次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草甸。山上生长着各类植物两千多种,野生动物数十种,包括金钱豹、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盂山高山草甸区也称王爷马场,传说律阿保机和辽早期王公大臣均曾在此游牧,《辽史》记载,辽景宗、辽圣宗、辽兴宗等皇帝以及萧太后均曾来这里飞骑逐猎,“猎马盂山”、“钓鱼土河”。整个草原连绵近万亩,真可谓碧草连天。每到春夏时节,草甸内石洋景、胭脂花、鸽子花、金莲花等竞相开放,清风拂面,波澜起伏、芳香沁人心脾。



草甸与云海


据出土文物及大量历史文献可知,平泉是契丹祖先活动的地方,也是契丹族的发源地之一。《辽史·营卫志》记载:“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这里的“土河”就是今天发源于平泉柳溪乡的老哈河。马盂山北侧山巅三尖柱石矗立,号称“三炷香”,这是古人追求的“天然供奉”,这也是马盂山受到契丹贵族重视的原因之一。此地周围保存着大量的辽墓遗迹,最著名的要数窦景庸墓,窦景庸是辽朝重要官员,墓葬庄重,旧时墓地原有石像三十六件,石虎五只,石羊四只,石人两尊。这些辽代塑像精雕细镂,技术精湛。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挖掘和民间征集,目前辽河源一带共收集辽代文物1.2万件,包括著名的鸡冠壶、凤首瓶、三彩陶罐、三彩方盘、二龙戏珠银冠等。



石羊石虎


“吃货”的乐园

平泉的特色饮食和传统小吃种类丰富,有八沟羊汤、改刀肉、蘑菇酱、蘑菇宴、烤全羊、南沙酥美食等,其中,平泉羊汤是绝不能错过的美味。

平泉羊汤.烧饼:绝美的“黄金搭档”

在平泉名吃中,平泉羊汤最为著名,曾多次受到各电视台美食节目报道。平泉羊汤也称“八沟羊汤”,“八沟”为平泉旧称。

民间传说:康熙与平泉羊汤

相传康熙皇帝在围场沟设围打猎,在追围一只梅花鹿时不知不觉来到八沟地面。康熙皇帝又累又饿,这时不远处飘来一阵香气,十分诱人。康熙寻香入店,招呼上吃食。店家一看来者气度不凡,不敢多问,便盛出一碗切好的羊杂汤,顺手拿了两个烧饼。康熙一偿,发现此汤口感极佳,便一扫而光。吃完后,康熙向店家打听自己吃的是什么,店家说:“这叫羊杂汤,是用羊的杂碎做成的。”康熙觉得十分够味,便随口道出一首诗来:“喜峰口外远,塞北古道长。野鹿入柳林,八沟羊杂汤。” 从此,八沟羊汤名声大振,关里关外无人不晓。

平泉羊汤选料特别,以羊的内脏共用,即: 羊心、肺、肚、肾、舌、肥肠、肝。羊心可以解郁补心;羊肝益血补肝、明目;羊肺补肺气、调水道;羊肚补虚健脾胃;羊肾补肾气,益精髓。数料合用,共奏补益五脏虚损之效,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佐料主要有白芷、肉桂、草果、陈皮、杏仁等,要按一定比例适量下锅,多了则药味出头,少了则腥膻除不净。此道汤味香清而醇厚,汤脂肥而不腻,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食用后回味无穷。

吃平泉羊汤时,一般都会配上平泉烧饼。平泉烧饼以个大芝麻多,香软松脆而著称。羊汤香气开胃,烧饼酥脆填肠,平泉人的早餐就这样在美妙中度过了。


南沙酥御点:会神珍色味,调鼎燮阴阳

南沙酥俗名“八沟糖饼”,是一道清代宫廷御点,由宫廷御厨刘德才老师傅真传,其工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历史记载,清康熙帝至平泉围猎时,“食而赞之,遂为贡品”。至现代,全国政协副主席溥杰同志曾品尝南沙酥,品完后赞不绝口,还专门题词“会神珍色味,调鼎燮阴阳”以赞扬鼓励。

南沙酥外观呈圆形,色微黄,层数多,层薄如纸,有“轻风吹雪”之誉。其制作方法复杂,以白糖、青红丝、瓜子仁、核桃仁及调料作馅,以面粉、养麦粉和面,包馅成型,烙制而成。南沙酥制作过程不加水,储存时间长达3-4个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现生产四个品种:即南沙、橙沙、麻酱、山楂,口感皆酥脆、香甜、爽口,令人回味无穷。南沙酥御膳糖饼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现已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庄老酒:皇家御酿

山庄老酒是承德避暑山庄实业集团生产的系列白酒,是河北三大白酒品牌之一,其历史源头正是4200年前的夷狄造酒。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曾多次用平泉酒御宴蒙古王公贵族,并赐名“山庄老酒”,300年的皇家文化赋予了山庄老酒与生俱来的尊贵品质,集皇家风范于一身。

山庄老酒采用“老五甑”传统酿造技艺和酱香型工艺生产,原料选用冀北燕塞优质的高粱、小麦、大麦、麸皮、稻壳、豌豆,经过山庄酒业独有的百年老窖发酵、清蒸混烧,掐头去尾,中温流酒,分段摘酒,大气追尾,取其精华,最终形成了“浓头酱尾”的独特香型,有“香而不艳、甜而不腻、低而不淡、净而不寡”的评价,乃酒中佳品。如今,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神秘的酿造工艺再加上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塞外上乘的生产原料、尊贵呈现的皇家文化,一起造就了这块古老土地上的琼浆玉液,成为中国北方酒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皇家窖藏
平泉蘑菇:21世纪的菜谱是“一条腿”的时代

现代养生学认为: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这所谓的“一条腿”就是指蘑菇。平泉处于燕山山脉末端,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县境内有老哈河、瀑河、大凌河等众多河流,水源丰富,拥有良好的食用菌生长大环境。

从清代开始,平泉野生蘑菇便已名誉京津,是竞相追捧的著名山珍。平泉野生蘑菇以“四大名蘑”最为畅销,即:松蘑、肉蘑、草蘑、榛蘑。松蘑是平泉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野生蘑菇之一,也是目前极少数不能人工培植的野生菌之一。松蘑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滑嫩,临床上有益肠胃、理气止痛、化痰等功效。平泉肉蘑产量在全国范围内也属前列,肉蘑厚实,口感劲道,特别适合和肉类炖食。经专家研究发现,肉蘑中含有多元醇,可医治糖尿病、抗肉瘤,是抗癌、美容佳品。草蘑实际上是口蘑的一种,口感细腻软滑,被认为达到了野生食品的顶峰,是国外极为推崇的健康食品。榛蘑多生在山区的榛柴岗上,拥有丰富的纤维素,有助消化、防治便秘、降低胆固醇的作用。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野生蘑菇外,世界级名菌羊肚蘑、牛肝菌等在平泉也小有产量。

由于拥有悠久的食菌传统,又具有良好的食用菌养殖环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平泉县就进行了食用菌养殖试验。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研究,如今,食用菌已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生产遍布全县19个乡镇,有香菇、滑子菇、黑木耳、灵芝等八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到美国、日本、韩国、西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北京、天津、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是名副其实的“食用菌之乡”。除了盛产鲜、干菜蘑,平泉还是中国最大的蘑菇酱生产基地,“森源”、“润隆”、“乾岁”、“三棵树”等知名品牌的产品受到了世界消费者的认可。




山杏核:走俏的山疙瘩

承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山杏核产区,平泉县是中国县级杏核产量之最,还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杏仁集散地,杏仁年交易量达四万吨,占全国交易量的40%。现全县有山杏林67万亩,年产杏核1000万公斤、杏仁300万公斤,产业产值已达十亿元。

山杏抗旱、抗寒、耐瘠薄、适应性强、易管理且经济价值较高,非常适合“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县情,被称为“走俏的山疙瘩”。平泉山杏核纯天然、无污染,具有高蛋白、多微量元素的特点,是品质优良的食用、药用杏核。



山杏丰收


炫彩民俗
燕山大板:新时代的曲种

燕山大板发源于三河,而平泉对燕山大板这一曲艺形式的保护和传承作用突出,因此燕山大板成为平泉县、三河市两地均申报成功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燕山大板借鉴了清代冀东地区流行的莲花落、霸王鞭曲调,容纳了影调、评剧、北方二人转的特点与精华,还吸收了燕山一带的硪歌、小悲调、八板腔等民间小调,表演形式活泼,互动性强,曲风独特,高亢清新。平泉燕山大板传承人马双福将大板艺术发扬光大,独立创作了《补婚礼》、《将军探嫂》、《捉赃》、《头雁高飞群雁鸣》等众多作品,其中《群雁高飞头雁领》反响最大,受到了中央机关的关注。

凌河大鼓:地道平泉戏

凌河大鼓也称泽州大鼓,是一种以满族“地方大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曲种,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展成熟,八十年代被收入北京大学《曲艺概论》一书中。凌河大鼓集合了平泉境内流行的本地曲艺的各种腔调,演员自击鼓板,配合三弦、扬琴、二胡、笙等乐器,二人相对说唱,曲调丰富,表现力强,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其演出曲目多为民间曲艺改编,代表的节目有《民兵赞》、《智取长生口》、《山沟里飞出金凤凰》、《攀亲家》等。凌河大鼓属市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传承与发展的传人断档,已成为亟需保护的濒危曲种。

八沟石雕工艺:七千年练就的技艺

八沟石雕是一门传承久远、技艺精湛的民间手工艺术,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县内发现的七千年左右的石叶、石刀、刮削器造型已颇为成熟。据考察,大约在四千年左右,八沟石雕开始出现人像,辽金时期是技艺的成熟期,现存的大长公主石棺、墓志铭、大型圆雕的石羊、石虎、石猴、石翁仲和石狮子等均为珍贵文物。

由于史料匮乏,尽管技艺历史悠久,但技术艺人的传承史却非常模糊,口传心授一直到清末民国年间,黄土梁子镇双河村的冯玉和冯神两位艺人才因手艺出众,成为记录最早的八沟石雕大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八沟石雕应用广泛,公园、广场均有大量的上等作品。



石雕文物

活性炭:废品变的宝

平泉素有“华夏碳都”之称,这里所说的碳可不是煤炭,而是活性炭。说起平泉活性炭,这其实仍要从山杏说起。为了扩大农民利益,当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延展生产链,围绕山杏加工、产品研发、杏核皮利用,最后形成了与过去走饮食方向截然不同的生产链——“杏核皮·活性炭·活性炭工艺品”,于是,山杏果壳变废为宝。

目前平泉县活性炭产业已达五十多家,年产果壳活性炭3.5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产品销住全国各大中城市,部分产品出品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平泉县活性炭有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主要用于水质净化、黄金提炼、味精脱色、食品加工、医药提纯、空气净化等各领域,综合运用传统彩绘、布贴、雕刻、剪纸等民间工艺,将炭颗粒制造成各种日用、旅游纪念、艺术收藏、环保装饰、保健养生等活性炭文化创意产品。目前,平泉活性炭工业园区规划已初步完成,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利用农产品废弃资源制造文化含量很高的环保产品产业聚集区。



活性炭艺术品制作

来源丨 网络


THE END





征稿启事


承德文旅是一个开放平台,无论你是承德土著还是外来游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文化、旅行的点滴记忆时刻分享给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游记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随笔,我们期待与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时光!

投稿邮箱丨 cd2051858@163.com






精|选|推|送

  • 鼎盛·元宝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 随长城老郭看金山岭长城 | 月满金山

  • 缤纷岁末,奇遇四季山

  • 2023-2024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公布

  • 首届管乐专场新年音乐会,陪您浪漫开启2024


点分享
点收藏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