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汉瓦青禾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苏东坡云:“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抚琴吹箫、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一直是文人士大夫遥想追慕的理想生活。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而且成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琴也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他们以琴为寄,发抒本心,申舒性灵,与文人心气相通。公元263年,嵇康因傲视权贵为司马昭所害,《广陵散》便成古今绝响,古琴也成为士人风骨的代名词。后来,宋儒将古琴看作“三代之音”的遗存,与宋儒们构想的“三代之治”相符合,古琴便成为文人士大夫理想中治平之世的一种象征与指代。在流传至今的传统文人绘画中,以弹琴与抚琴为母题的作品不在少数,画中描绘的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刻意突出文人的隐逸情怀。
汉 陶抱琴立俑 故宫博物院藏
总之,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尧舜的琴是“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的颂歌;竹林七贤的琴是“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的政治逃避;陶渊明的琴是“乐琴书以消忧”“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归隐;刘禹锡的琴是《陋室铭》中所勾勒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岳飞的琴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愤和壮志难酬。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