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蔡文姬和建安文学

作者:洪氾 来源:《文史杂志》

摘 要:曹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是为了文化拯救与发展的需要。蔡文姬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用激越悲凉的笔调,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倾吐了对儿女、对祖国牵肠挂肚般的心声。蔡文姬是建安文学的典型作家。她的诗作,具有建安文学的风骨。

在建安文人集团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就是历经磨难而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文姬(约公元174—?)。她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末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她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她幼年时,因其父被诬陷获罪,全家充军,在外流浪十余年,16岁嫁河东(今山西西南部)卫仲道;不久因夫亡无子,回到娘家住。这期间其父因董卓事为王允所杀。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天下大乱,蔡文姬为羌胡军队所掳,留居12年之久,做了匈奴人的妻子,...

蔡文姬的一生坎坷不平,充满了痛苦和辛酸、曲折与奋斗……她的故事,被编入小说、戏剧,被之管弦,得以广泛流传...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