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是流行于安徽沿淮地区的汉族民间歌舞,源于宋代,兴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后被确认为汉族舞蹈中的代表性民间歌舞,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禹会区冯嘴子村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扎深沃土,庆贺丰收
花鼓灯是农耕文明产物,深深扎根广大农村,传最初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表达风调雨顺的喜悦心情。农民欢聚淮河岸边、麦场田头,大红灯笼挑挂,铿锵锣鼓喧闹,或歌咏、或舞蹈,通过优美动作和民歌小调抒发丰收的欢乐,逐步发展成为淮河两岸人民节庆佳日、春约庙会、红白喜事等传统风俗活动仪式,群众性歌舞娱乐形式。
它以舞蹈为主,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其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
《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流传在淮河流域凤台、怀远一带。明清时期,花鼓灯艺术迅速繁荣,流行区...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