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 》 和 《 汉书 》 的比较
作者:刘雪彦 来源:《科教导刊》
摘要《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宏伟巨篇,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在叙述西汉前半部分历史时两部书是重合的。所以使很多人非常有兴趣的要把这两部书及这两位作者进行一番比较,也许这更是两种不同时代环境的比较、两个家族的比较、两个人物思想意识的比较,通过比较更深刻地把握他们写作的背景以及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对写作的影响,进而造成的写作上的差异。
关键词《汉书》《史记》司马迁班固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Shi JI" And "Han Shu"
LIU Xueyan
(The Center for Studies of Song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 )
Abstract"ShiJI" and" HanShu" are the first two of the Twenty-Four Dynastic Histories,the are both the macro monumental masterpiece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left us a rich and valuable historical information.Especially ?about the first half of West Han History,they are overlap.So a lot of people very interested in comparing between them.Maybe,this is a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time and environment,comparison of two families,comparison of the two characters ideology.By comparing,a more profound grasp of the background to their writing and their personal thoughts and feelings on writing,and cause the difference in writing.
Key words"ShiJI" ;"HanShu";Si Maqian;BanGu;Compared
《史记》和《汉书》都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古典典籍,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前两部著作,可见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而《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在对从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这段史事的记述上,两书是重合的,《汉书》在《史记》之后,所以班固在处理这段时期的史料时,在继承《史记》旧文的基础上把司马迁没有写的补充起来,并改正或充实了司马迁粗疏的地方,这样就使这两部书有了很大的可比性。而读书要看作者“书的背后必该有人,读其书不问其书作者之为人,决非善读书者。”①所以除了比较这两部书,对司马迁和班固的比较也是十分必要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家族的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注定个人思想的不同和写作意识的差异。
1 关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出身、经历
司马迁和班固都是陕西人。“迁生龙门”②在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南原上有司马迁祠,北距龙门约40公里处。祠为四级高台,前三台为建筑物,后一台为元时砖砌的司马迁衣冠冢。祠内多有历代文人的题咏。班固陕西扶风安陵人,今扶风境内沿西宝北线公路傍边的太白乡浪店村有班固墓。可以说陕西一地西汉、东汉前后同出两位史学伟人。司马迁的出身并不显要,他所在的家族世代为史官。但他从小学习古文,向人求教问故,受益匪浅,并受其父亲学识和思想的影响。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把著述历史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并最终实现完成。班固出身家资豪富的外戚身份,并有正统家学传统的家庭,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其父亲影响转向汉史研究。可见一个是善于好学主动求教,一个是有正统家学的教育环境;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学,思维活跃、观点独特,一个被动的接受传统,死板束缚,缺少见识。家庭出身对两位史学家以后对史学的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司马迁遭遇坎坷,由李陵案受牵连入狱,狱中受尽折磨和苦难,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种经历使他更加自强不息的发愤著书,所以写作上更具批判性和鲜明的爱憎感情,虽历经磨难,但靠坚强的意志最终一人完成。班固因窦宪案受牵连,最后死在狱中,死时仍有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后由其妹班昭作八表,马融、马续补《天文志》,《汉书》才最后完成。所以《汉书》是经四人之手才最后完成。虽然遭遇相似,但接受教育的方式和不同的社会背景还是不能把两人趋于一致。
2 司马迁和班固写作风格的差异
司马迁少年时代对生活的体验丰富,尤其是做了太史令后因职务之便阅读了许多书籍,加上后来随驾巡行,游历颇多,实地考察,接触现实,这种经历使他的视野开阔,取之之材甚为广泛。而这种亲身游历和调查,更是《史记》实录精神的有力体现。难怪连班固也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③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再加上他是私人修史,所以语言风格上也很活泼、生动,写的很深刻、也很平易、简洁。所以受到“太史公文章实在写得好,显因太史公自有一番真情渗入其间”④这样的高度评价。 班固所用材料一是根据他父亲所写,再就是刘向、刘歆、扬雄、冯商等人的成果,并且是受昭而作,有所顾虑。谨守传统,生动性大大降低了。并且少了《史记》的批判锋芒。加上班固在《汉书》里引用了大量辞赋散文,影响了叙事的连贯性和人物的刻画,并且文中好用古字、古训,使阅读起来比较艰难。
《史记》在对人物的刻画、叙事上都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寓褒贬,别嫌疑,明是非。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可以说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它是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整理的;而《汉书》往往变成了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无自己独到见解,只是史料更加丰富了。”⑤司马迁写《史记》属于私人修史,也许谈不上什么指导思想,有自己比较独的立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写,也就少了这样那样的顾虑,避免了一些写作精神上条条框框的限制。这样一方面不会受到当时政治的左右,很有价值的体现历史的真实;当然另一方面也难免有个人主观上的爱憎情感寓于其中,以某一个人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总会不可避免地有失客观。这也使司马迁的写作尤其是个人传记具有了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汉书》是受昭而作,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撰写的,当然也就是以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为指导思想,推崇儒家思想,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准绳,通过评论总结历史存亡之得失,为维护和巩固东汉封建统治提供了历史依据,这也成为二千年的封建史学发展史上正统思想一直成为史学领域的指导思想,强烈左右着史学的方向。⑥
3 《史记》和《汉书》写作内容上的不同
从体例上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汉武帝,称汉武帝曰“今上”即现在的皇帝,所以从当时看是一部从古到今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汉书》沿用了《史记》的纪传体,属于断代史。主要记述从汉高祖―王莽起西汉亡的这段历史,创立了正史模式,并成为后世纂修王朝史的典范,以后的正史都是学的班固的《汉书》。
《史记》主要记录在历史上左右天下大势的政权兴衰,不以成败论英雄。如在秦汉之际,列《项羽本纪》,但没有为秦二世立纪。有《吕后本纪》用惠帝纪年,但不为惠帝立纪。《汉书》则是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有《惠帝本纪》,对西汉末年徒有虚名的成帝、哀帝、平帝也分别立纪,完全是为皇家写史。也就是从这开始“自是历史乃变成了帝王的家普矣。”⑦而把陈胜、项羽入列传,这显然是以成败论的。并把二人合传称《陈胜项藉传》,是直呼其名的,而《史记》里《项羽本纪》、《陈涉世家》是称其字的。在古代直接称呼名字是表示贬低、不尊重对方的;而称呼字则表示尊重和敬仰。可见二人的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史记》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十表八书、七十列传。其中“世家”记载了诸侯、勋贵和对社会起过比较突出贡献的人物及大事。《汉书》里没有世家,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也许因为“汉代不断削藩、推恩,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王国势力渐渐变得与富室无异,所以把世家入传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⑧
《史记》里合传、专传、类传,次序杂乱。《汉书》以时间先后顺序为主,先专传、合传,次类传,再以边疆各族传,以《王莽传》居末。《史记》里的列传标目,或是姓标,或以名标,或以字标,或以官标,体例不统一。《汉书》除诸王传外一律以姓或姓名标目,适当运用了合传的形式,把人品相近或事迹相类的人物合记到一起,使人物传记各具特色,人物特性相得益彰。
《汉书》的“志”在《史记》里称作“书”。《史记》的八书每每特举一事做题目。而《汉书》则改成一个会通的大题目,不限在一件特别的事上。比如《史记》有《封禅书》,《汉书》改成了《郊祀志》。《封禅书》里只讲汉武帝一朝的封禅,《汉书》的《郊祀志》中“郊”指祭天,“祀”指祭地。祭天祀地是政府的一项大礼节,封禅只是此项目中的一件事。还比如《史记》里有《平准书》,《汉书》改成了《食货志》;《史记》里有《河渠书》,《汉书》把题目扩大为《沟洫志》。班固找出几项扩大的题目来作“志”,在历代正史中成为一特出的。
《史记》里有八书,而《汉书》里有十志。《汉书》最重要的贡献乃是讲经济的《食货志》,讲文化的《艺文志》,讲疆域地理的《地理志》,纪事更丰富,编排更合理,为《通志》、《通典》等体例的史籍创立了楷模。《汉书》的表新创了《外戚恩泽侯表》、《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增补了《史记》中没有涉及的昭、宣、元、成间功臣的存亡更替。 “子长立《记》也,藏于名山”⑨班固之成《汉书》,出自家庭。《史记》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把他写书归之其父之遗命,称他父亲为太史“公”,不直接称太史令,更不著姓名,可见司马迁之尊亲。班固《汉书》也学《太史公自叙》搞了一个《叙传》,《叙传》里并没有讲到他父亲的贡献,并直呼他父亲“司徒掾班彪”,但没有把他父亲大书特写的讲出来,“明明是继承父业,而把父业抹去了。总觉得迁、固两人有不同。”⑩
除此以外,对于佞幸和游侠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当然也许还有许多可比之处。但无论表现出怎样的不同,是写作风格的不同,还是对待事物的不同,归根到底还是两位作者由于出身、经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左右了他们的思想和对世态度。
对于这两部书,笔者更喜欢读《史记》多一点,《史记》的文学性更强一点,语言优美、叙事生动、人物刻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并且有着鲜明的个性。通过展现人物活动而再现历史,有一种活灵活现、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很有趣味性,甚至是可以当故事来读的。一些英雄悲歌读起来会让人心潮澎湃,随着情节的起伏,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同时《史记》让人回顾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是一本读起来津津有味又能增长历史知识的值得去欣赏的好书。 相比之下,《汉书》的文学性要逊色的多,但是它的史学性更强些,虽然论史精神欠缺,显得有些死板、严肃,但他能把事情详详细细讲出来,又叙事得体,有意识地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它的史料价值是比较高的,是一笔可贵的文化财富遗产。加上它出现在《史记》之后,有所借鉴,体例上当然也成熟了很多。不过“班固不如司马迁聪明”,·他的见识不如司马迁,所以《汉书》在许多方面都难以同《史记》相提并论。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挑剔去苛求完美,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宏篇巨著,都值得去读一读。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的历史,为我们保存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注释
①④⑩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82,86,83.
②③⑨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6.
⑤·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7:10.
⑥⑧马文作.二十四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5:30-31,28.
⑦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