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将在各镇街巡展!萧山这个有意思的展览,让人秒回曾经的光阴

作者:佚名 来源:《萧山日报》

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临近,“全民迎亚运”的热潮接踵而来。“萧山体育文物迎亚运巡回展”也将在年底前,在全区各镇街进行巡回展览。


据悉,该展览遴选了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馆藏的50余件有关体育活动的文物史料,涵盖了书籍、书画、奖品、照片和杂件五大类,是萧山全民体育活动历史的生动见证。其中,有20世纪30年代萧山民众运动会优胜纪念银盾、萧山全县运动会优胜纪念茶壶和1952年萧山城厢镇庆“六一”大会操照片等等。



让我们跟随这些曾经的物品,欣赏前辈们投身体育运动的英姿,感悟萧山体育的变迁……


萧山在民国时期共举办七次运动会,分别是民国4年(1915年)11月10日、民国19年(1930年)3月25日、民国22年(1933年)5月20日、民国26年(1937年)5月19日、民国33年(1944年)10月20日、民国36年(1947年)5月4日和民国37年(1948年)最后一次。


从下面这些体育文物中,我们可以依稀窥探出当时的盛况。


民国19年钟伯庸赠萧山民众运动会优胜纪念银盾


这块由钟伯庸个人出资定制奖励跑步优胜运动员的银制盾形奖牌,即是民国19年(1930年)这场运动会的实物见证。银盾中间錾刻“步履如飞”四个大字,右上角“萧山民众运动会优胜纪念”,落款“钟伯庸赠”。


钟伯庸是何人?据考究,钟伯庸(1898-1988),萧山戴村佛山村人。早年加入国民党,参与筹组国民党绍兴县党部,当选为绍兴县临时县党部执委。参与编辑《辞海》。曾任浙江省救济院育婴所主任、杭州市教育科代理科长,抗战时期出任浙江省民政厅视察员、浙江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浙江省立联合初中校长,首创初高中连读的六年一贯制,训勉学生“读书不忘抗日,求知为了救国”。抗战胜利后出任杭州市教育局局长并兼任杭州市立中学校长。


1952年萧山县城厢镇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大会操留影


这张拍摄于1952年6月1日的老照片,是萧山县城厢镇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大会操场景。左边祇园寺的两座低矮方塔和两座高耸圆塔都还在,这个位置在寺的东边,原萧山体育路小学这里,同学们白衬衫黑裤子系着红领巾正弯腰做着操,右边司令台处可见大幅毛主席画像,台边大幅楹联“跟共产党走”清晰可见,司令台略远处高杆挂着一对长长的楹联,“保卫世界和平”几个字隐约可见,证明这场大会操同时也是一场抗美援朝动员宣传大会。围墙外几个工人爬上屋顶正在掀掉房顶瓦片,拆除或改造旧房。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萧山县城厢镇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这张七十多年前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那一段历史。


“这张照片的价值,还在于,从时间上推算可能也是祇园寺最后的见证。”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馆长申屠勇剑告诉记者,在当年7月25日的台风后,祇园寺的塔就倒了,或许这张照片也能为重建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银盾奖牌到后来的奖状,这也是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转变。


1954年杭州树范中学陈丽华跳远比赛第一名奖状


据悉,树范中学是民国21年(1932年)创办的私立中学,初为初级中学,民国29年(1940年)9月增设高中,1956年2月,学校私立改公立,7月学校改名杭州第九中学。这张奖状上,除了文字,还画两个准备跑步的运动员,颇有些生动与不同。


1955年萧山县义蓬区第三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奖状


在“义蓬区第三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奖状”上,则以文字为主,盖着“萧山县人民政府义蓬区公所印”红色大印。获奖项目则为乒乓球项目和垒球投掷项目。


民国22年方正赠萧山全县运动会优胜刻瓷小茶壶


这把刻瓷小茶壶是民国22年(1933年)这次运动会的奖品,瓷质洁白细腻,一边双钩錾刻“萧山全县运动会”,另一边刻“优胜”,落款“方正赠”。方正是当时国民党萧山县第五届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


王耀曾日记


王耀曾(1925年—2006年),又名效曾,萧山临浦大庄人。民国33年(1944年)参加萧山抗日自卫队,任中队文书。当时萧山县政府因抗战县城沦陷,迁址河上办公,所以民国34年(1945年)1月2日记载的篮球比赛也是在河上举行,而且是上年秋季比赛的复赛。


此外,王耀曾在其民国36年(1947年)5月4日的日记中也提到,“本县全运会今日在县北运动场隆重开幕,参加单位四十三,运动员一千三百三十余名,盛况空前。”


民国时期湘湖师范童子军野营


体育文化中“精诚以恒、尚武崇德”传统美德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不懈追求一直在萧山的历史长河中奔腾着。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10日“萧山县第一届运动会”举行,随后萧山运动热潮也是一直不停。


其实,整个“萧山体育文物迎亚运巡回展”的筹备从前年就开始了。其间,除了梳理现有的藏品内容,也有不少新的文物加入。


早在2012年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成立前,申屠勇剑就有意识地开始收集与萧山历史有关的各类东西。“这些本土的东西,外面的人不一定会重视的。”申屠勇剑告诉记者,文化的东西,是需要挖掘、梳理、研究,才能以小见大,了解、呈现当时的历史。从民间博物馆的角度来说,能从一些小的角度去挖掘、梳理萧山的历史,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文/记者 王俞楠 摄/记者 范方斌
首席编辑/贺一萍
责编/胡吉楠
审核/刘斌云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