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个人化时代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作者:唐诗人 来源:《艺术广角》

一、引论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界,曾围绕“晚生代”写作有过很多讨论。陈晓明在1991年《最后的仪式》一文首次使用“晚生代”,但该文中陈晓明是用它来指称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家,比如苏童、格非、余华等。陈晓明认为他们是生活的“迟到者”,比起西方古典和现代的艺术大师以及他们之前的那些拥有不寻常的战斗经历和苦难经验的知青群体,他们永远摆脱不了艺术史和生活史上的“晚生感”,因此他们为了摆脱这种晚生感,而寻求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1]后来在一些文章中还继续使用这一概念,但逐渐转向新的一代,意思相近,并在《晚生代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一文,正式把“晚生代”名称指向韩东、朱文、张旻、何顿、毕飞宇、刁斗、东西、鲁羊、述平等人。同时,陈晓明主编了一套“晚生代丛书”[2],“晚生代”群体才慢慢确定下来,并于他后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一书中最终确定。

“晚生代”开始被视作20世纪80年代末先锋写作的“晚生一代”,内在的意思是“晚生代”是90年代的先锋写作。对“先锋”的热...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