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海洋,是什么呢? 是游泳嬉戏的场所? 是美味海鲜的来源? 是渔民的“衣食父母”?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承载? 海洋文明、航海历史、海神信仰 …… 本期《有戏》特约推荐人 闽南之声广播主持人范晓雯 带你走进 TCCA年度计划:海洋学 展至2023年1月15日 TCCA 「海洋学」项目不只是短期的展览,而是跨度长达3-5年持续发生的研究实践,是一场基于海洋、基于地方、基于世界、基于人对地方和海洋,历史的、艺术的、媒介的探索与发现。 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品牌负责人方思梦(右)为主持人晓雯(左)介绍「海洋学」。 「海洋学」被设计模拟成一艘顾盼东南沿海的船,引领观众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海洋作为一个环境媒介所容纳的生命现象与形态,感受海洋不断涌现的生机与潜能,在潮汐的去还中与海同思,与海同行。 本次群展邀请了十余位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通过绘画、装置、影像、行为和摄影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从不同视角向观众反映他们对海洋的感性认识。 参展艺术家:曹澍、陈丹笛子、陈萧伊、孔令楠、林銮崇、刘广隶、李文嘉、刘雨佳、宁佳伟、童文敏。 “海洋学”群展版块展览现场 摄/陈少哲 石祥甫 谢宇帆 海浪拍打着海岸,在瞬间破碎,又立刻裹挟着沙石与贝壳返回海中,再与尾随其后的海水碰撞,最终形成此起彼伏的海浪。潮汐不仅展示了海水自身的力量与流速的相互抵抗,也呈现了海与陆地、与月亮之间深层次的互动与影响。 孔令楠,《FF》,2021 童文敏,《海浪》,2019 刘广隶,《如何将大海一分为二》,2022 陈萧伊,《山的手相》,2021 月亮、潮汐、港口、人类 在这个展中 你会恍若深入海底、抵达彼岸 借潮汐穿越历史 看见人类生命的起源和文明 海洋的一万种模样等待你的徜徉 这部分的展览围绕“驻留行走项目”——「针路航线」。这艘船舶载着数十位艺术家、策展人、写作者、研究者、电影人等,从2022年8月13日顺风起航,游弋于海峡西岸诸海湾港口。一个多月的航行途中,他们沿着海岸线,深入海丝腹地。 同行者们在厦、泉、漳、汕、澳的行走路线 厦、漳、泉、汕、澳等地,以及泉港、晋江、安海、双第、海澄、龙海、漳浦、云霄等地,它们的「氵」部偏旁,提示着另一种由名称、制图和想象力组成的地理状态。 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品牌负责人方思梦介绍『地方体:「氵」部地理学』驻地版块: "海洋学”驻地版块展览现场 摄/陈南烨 陈少哲 石祥甫 谢宇帆 郑华忠,《境花园》,2019-2022 萍聚雾散,莫可踪迹 『地方体:「氵」部地理学』驻地版块中,你可以通过艺术家们的作品,更直接地感受海洋的魅力。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就建立在海上,她无处不在,在我们长辈讨生活的日子里,在我们呼吸的海风里,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里。 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品牌负责人方思梦介绍纪录片影像板块: 展厅中 光影涌动,犹如潮汐 每位观展者都暂时 成为了海的某段影像 “海洋学”开展现场 摄/陈南烨,石祥甫,谢宇帆 我们将抽出五位获奖者 每位获奖者将获得 抽奖截止时间 在本次推文发布第三天 开馆时间:周二——周日10:00——19:00 周末及假日:10:00-19:00 周一闭馆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高殿路与高殿北路交汇路口(导航“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更多展览推荐 展至2023年4月9日 这是一场文化盛宴 更是了解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和 中国上古时期文化传承发展的宝贵机会 其中三星堆出土的 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头像 是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 展至2023年5月18日 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 第五届中国油画双年展 展至2023年2月9日 中华儿女美术馆 展至2023年1月15日 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展至2023年3月12日 山上艺术空间 END 厦门音乐广播《有戏》 监制:付伟 策划:阿柯 林军 洪岩 采访:范晓雯 微信编辑:阿柯 责编:林军 陈国胜 编审:张瑶 门票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