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赋予我们追寻智慧的源泉,行走赋予我们观察世界的慧眼。 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2021上海市博物馆年度报告》,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58座。以上海市常住人口2487.1万计,每15.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超全国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平均量。每40.2平方公里有一座博物馆,于长三角区域排名第一。 从展示主题和内容来看,上海市有历史类博物馆47座,艺术类博物馆9座,自然科技类博物馆7座,综合性博物馆13座,其他主题类型博物馆82座。 2021年,上海市博物馆的藏品总量224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馆藏一、二、三级文物)21.6万件/套。上海博物馆藏品总量102.35万件,是全市“博物馆界”的半壁江山。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展出的藏品为6.4万件/套,数字化藏品82.65万件/套。 2021年,上海市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为1646万人次,同比增长67.68%,占上海常住人口的66.21%。其中,青少年观众344万人次,占观众总量的21%。 科技类博物馆深受青少年的欢迎。排名前二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科技馆的青少年观众都超过了60万。 小复为大家整理了上海各大轨交站点沿线博物馆,不如带着孩子一起去博物馆长见识开眼界吧。 来,一起出发—— 上下滑动查看博物馆轨交信息 上海孕育了150余座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又成就了上海的文化品质,成为这个城市的“灵魂”客厅。 如今,“云观展”“云游博物馆”... ...N种打开方式,让我们足不出户,同样可以感受到博物馆的澎湃力量。 《进馆有益:跟我去看博物馆》 孟钟捷 林唯 等编著 定价:20 元 ISBN:978-7-309-13776-7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实地走访了上海市比较有代表性和特色的12家博物馆(包括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和中华艺术宫等),介绍了这些博物馆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生动地讲述了有代表性的馆藏精品的精彩故事,力求让青少年学生从这些鲜活生动的故事中,更多或者说比较全面地了解他们身处的这个社会的前世今生,拓宽其视野,学会课堂外的学习,学会用课本外的知识、体验和积累来弥补和深化课堂教育内容。本书亦可作为各学校开展“进馆有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访参观各博物馆的指导手册。 作者简介 孟钟捷,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主要研究德国史、20世纪世界史、国际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主要专著有《德国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发生史研究》《寻找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研究》《德国简史》《地图上的德国史》《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等,主要译著有《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等。 林唯,特级教师,现为闵行中学副校长。连续四届闵行区历史学科带头人、区领军人才及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作为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考(学业水平考)专家组成员、市高中历史学科中心组成员、华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参与《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等编写工作。 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 精彩书摘 同学们了解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吗?当年世博会中最重要的场馆—中国国家馆,如今已经成为上海最重要的艺术荟萃之地—中华艺术宫。 2012年10月1日正式开馆的中华艺术宫在规模上可以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奥赛博物馆等世界一流博物馆相媲美,展示面积达到了 6.4万平方米。建馆历史虽不长,但它的馆藏却继承自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美术馆之一、创建于 1956年的上海美术馆。 馆内珍藏主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海派绘画的精品,更有中西艺术融合的典范,代表着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 前世今生 ” 中华艺术宫的前身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作为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艺术宫高达70米,是当时世博园区内最雄伟的建筑。 大气恢宏的建筑配以鲜艳的红色,不仅蔚为壮观、耀眼夺目,更因其顶部大量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斗拱”而散发着古老东方智慧的气息,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故此这栋建筑又被昵称为“东方之冠”。 可以说中华艺术宫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是游人们到达艺术宫后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的第一件展品。 正因为中华艺术宫建筑本身富含东方韵味,遂对它的建设者们提出了一道又一道的建筑难题。同学们可以仔细回想自己所见过的传统高大建筑,几乎都如金字塔般底盘稳重。中华艺术宫则反其道而行之。由于传统斗拱结构在建筑顶部的大量运用,使得建筑出现了“头重脚轻”的情况。 虽然这为建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外部轮廓,但也给建造者们提出了第一道难题。工人们必须先从最尖最狭窄的部位造起,这是整个结构中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而“东方之冠”倒吊的形状又使施工人员不得不以几乎倒转的方式完成钢铁的组合。正如钢结构工程师郑双所说,随着工程的推进,建筑越来越高,顶部结构越挑越远,工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果说建造的困难凭借着“艺高人胆大”尚能得到解决,那么这种“头重脚轻”的结构给同济大学的卢文胜教授带来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才能使这个重量集中在顶部和边沿地区的建筑达到国家抗震标准呢? 卢教授的团队对原有建筑设计模型进行了为期 5天的各式各样的地震测试,果不其然,令人担心的事发生了:经过地震测试的建筑在“扭力”的冲击下,结构核心区域的混凝土部分出现了裂缝。怎么办?面对困难,卢教授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测试,终于找到了一个不需对原有设计作重大改变的简单易行的办法——为建筑装上一种新型的钢制构件。采用这种韧性构件,当建筑发生弯曲的时候就不会破坏建筑混凝土芯的最重要部分,从而起到了抗震的效果。 或许同学们以为建设者们的困难已经得到了全部解决,可事实上还有最后一个难题等待着他们。为了符合东方审美情趣,在设计之初就决定使用红色作为建筑的装饰色。可能同学们会想将建筑全部刷成红色这还不简单吗?可恰恰问题就是没那么简单。 卢教授的团队对原有建筑设计模型进行了为间稍久之后,眼睛所看到的颜色就会有发绿的感觉。这是人眼对色彩的一种正常反应,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只吸收红色的光线,如果人眼注视红色的物体时间太长,这些细胞就会暂时麻木而停止反应,而周围吸收绿色光线的细胞此时仍然敏感,它们会发出强烈的信号,导致人会莫名其妙地看到绿色。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中国美术学院的宋建明教授从故宫建筑的装饰色中得到灵感。通过仔细研究,宋教授发现故宫的红色之所以如此生动、明亮,并且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是因为它将不同强度、饱和度、亮度的红色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完美的红色。宋教授将7种不同的红色组合起来,最终解决了建筑的装饰色问题。 馆藏精品 ” 同学们知道在中华艺术宫内最受游客欢迎的展品是哪件吗?对!就是将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高科技手段巧妙结合的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这件展品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就是中国馆内人们竞相争睹、人气最高的展品之一。 对大家来说,《清明上河图》或许是再熟悉不过的一幅画了,它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唯一的存世之作。据赵广超先生在《笔记〈清明上河图〉》一书中的统计,全图共绘人物700余人,畜类80余头,船只20余艘,车辆轿子 20余乘。原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以长卷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张择端眼中的北宋都城东京(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的城市面貌,以及芸芸众生的世俗生活。 正因为《清明上河图》如此珍贵,所以其传世过程也命运多舛。自其出世以来多次辗转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之间。其中最近一次从故宫中被盗出,恰恰是当年故宫的主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所为。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清帝退位,墙倒众人推,宫内的宦官和宫女偷窃宫内文物的现象也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为了掩盖偷盗罪行而火烧库房的事件。 为了将清宫最珍贵的文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从1922年起溥仪就以“恩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分6批次将自己精心挑选的故宫旧藏运到天津,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赫然在列。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操控下前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的皇帝,《清明上河图》也一同随他来到了东北。抗战胜利后,溥仪为了逃避对他的惩罚而计划从通化到沈阳然后仓皇出逃日本。由于从通化到沈阳只能乘坐小飞机,所以他将自己拥有的故宫旧藏精中选精装进了一个手提木箱之中,而《清明上河图》又在其列。没想到的是他刚出沈阳机场就被苏联军队抓了个正着,而那个装有无价瑰宝的手提箱也一同被截获,后来转给了东北博物馆收藏。 1952年对这批文物进行清理时,研究人员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原来溥仪的手提箱里《清明上河图》居然有三件,到底哪一件才是真的呢?最终在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细致研究后,将宋代张择端原作与另外两件明代摹本区分了开来。随后《清明上河图》被国家统一调拨回了故宫博物院。由于《清明上河图》年代久远,其材质又极不易保存,因此一般不轻易示人。最近一次展出还是在2015年庆祝故宫博物院建成90周年的“《石渠宝笈》特展”上,而下一次展出据故宫方面介绍最起码也要等到2020年,也就是紫禁城诞辰 600周年时才会露面(中华艺术宫的镇馆之宝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也因为较难保存等原因,目前未对公众展出)。 中华艺术宫多媒体版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仔仔细细、认认真真观察这幅传世名作的绝佳机会。 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全长达到了128米,高6.5米,将原作放大了将近30倍。在12台电影级大型投影仪的帮助下,结合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我们发现《清明上河图》中原先静态的人物、家畜等竟活动了起来。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反映北宋都城东京伴随商品经济发达而出现夜市的情况,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每隔4分钟进行一次昼夜循环,可以说更为完整地反映了东京这个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的全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梦回古都的绝佳体验。 图书编辑 | 邬红伟 本期策划 | 陈丽英 本期编辑 | 杨梦瑶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2415884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