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鲁迅在解释其《补天》创作动机时说,他取了弗洛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但是,细读《补天》却发现,鲁迅对弗洛伊德的创造动力说并无推崇之意却有淡化之举;对人的原欲的理解与弗洛伊德也无根本认同;对弗洛伊德“升华”的现实性也抱有诸多疑惑矛盾。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解读和文化语境分析后认为,从鲁迅身上我们可看到中,西方文化观念在20世纪初的碰撞,从鲁迅早期意识的沉痛矛盾中我们可看到当时中国深沉的文化危机。
翻开《故事新编》首篇《补天》(原名《不周山》),人们或许会感到,鲁迅这位惯以冷峻笔调向旧文化传统宣战的斗士,忽地竟沉浸于中国古典式“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塑造起超越人生活动的至善至美者的圣洁形象来了。这难道是作者对始终排斥传统的心理状态的调整,或对一贯嫉愤现实的阴冷篇章有意抹上的一道亮色?
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还看到,“女娲补天”这个古老神话在这篇小说中还被赋予另一层内涵——人的原欲的转移升华...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