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两大博物馆开馆,镇馆之宝亮相!

作者:佚名 来源:《湖北文旅》


6月5日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湖北主会场

暨苏家垄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

在京山举行

京山市博物馆新馆同步开馆



两家新开博物馆如何定位

又有哪些镇馆之宝、馆藏特色

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01

苏家垄遗址博物馆


苏家垄遗址博物馆


见证曾国“克狄淮夷”风云


京山苏家垄遗址是一处包括墓地、建筑遗址、冶炼作坊遗址在内的曾国大型城邑遗址。先后历经四次重要考古发掘,确认苏家垄遗址埋葬有“曾侯仲子斿父”和“曾伯桼”两代曾国国君、曾国国君夫人“芈克”、曾国“太保”“太祝”“太师”等高等级贵族,是一处曾国大型城邑遗址,也是“金道锡行”的重要节点。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探索,苏家垄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大面积的冶炼遗存、出土铜锭与厚重的青铜器,以及“曾伯桼”器群关于“金道锡行”的记载等资料,对探讨春秋时期诸侯国青铜手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汉淮与中原地区之间金属资源的流通以及周王朝管理与经营南方,有着关键的意义。

“克狄淮夷”等铭文印证了曾国控制淮夷的史实。“陔夫人芈克”铭文簠是现今可见较早反映曾国与楚国关系的考古实证。苏家垄墓群出土的曾侯仲子斿父9鼎、埋葬7车的车马坑以及规模宏大的聚落遗址等,实证了这里曾作为曾国都城的存在。

2013年苏家垄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7年苏家垄遗址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入选主要理由是:出土千余件青铜器,有铭文的多达50余件,涉及诸多历史信息,为解开有关中国青铜时代“金道锡行”之谜提供珍贵实证。同年,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垄上春秋:苏家垄遗址陈列


苏家垄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垄上春秋——苏家垄遗址陈列》,生动展示出南北文明交流融合的画面,形象书写了青铜时代文化发展的辉煌。步入展厅,观众可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见证苏家垄破土开城的过往,行进“金道锡行”的故道,体蕴“克狄淮夷”的景象。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展览分三个展厅,第一展厅聚焦“石破天惊——半世纪解谜之路”。1966年7月7日,京山市坪坝公社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兴建郑家河水库。当地村民在开挖灌溉渠时,于苏家垄岗地中部意外发现了一批青铜器。第一次从考古学上确认了湖北存在一个曾国。苏家垄是曾国考古发现的起点,揭开了主要通过考古建构曾国历史的学术大幕。



第二展厅介绍“金道锡行——曾国历史上的苏家垄”。在丝绸之路、茶叶之路之前,中国青铜时代就有一条“铜锡之路”,即“金道锡行”。曾国作为周王室“镇抚淮夷”的诸侯国,扼守随枣走廊,是中原地区铜矿战略资源供应安全保障的守卫者。在将铜料从南方运往中原王朝的“铜锡之路”上,苏家垄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遗址中发现的炼铜遗址,更是有力的证明了曾国在金道锡行中的重要使命。

第三展厅“返本开新——苏家垄的历史文化”,从文明曙光,讲到文脉赓续、创新发展。为了更好保护和展示苏家垄这一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的源头活水,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运而生。公园规划总面积337.28公顷,以“一心、两带、三区”的空间叙事结构,保护和展示古曾国的文化遗产。



02

京山市博物馆


京山市博物馆新馆


集中展示京山风华


京山市博物馆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9048平方米,展陈面积2880平方米,分四个常设展厅及一个临时展厅及五个功能分区,是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首批对外免费开放的博物馆。

2018年底,京山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馆设《风华京山——京山历史文化陈列展》《策马洪山——京山革命历史陈列展》《踏遍青山——张文秋生平事迹展》《吉金千秋——青铜文化展》四个基本陈列展。陈列展览通过文物、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京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

目前馆内文物总数达24266件/套,其中三级以上文物502件/套,主要分为铜器、玉器、石器、金银器、陶器、书字画、丝织品、竹木器、杂器、货币等。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印证京山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尤以西周青铜器曾子单鬲、曾太师鼎、曾太祝簋和革命文物鄂豫边区建设银行钱版、李先念签署的新四军第五师布告最具特色。


精品文物先睹为快




蛋壳彩陶喇叭杯


蛋壳彩陶喇叭杯,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时期,新市镇三角州出土。杯体通常呈喇叭形, 撇口,斜壁,腹深,平底。上部口径较大,向下逐渐收窄,形成优美流畅的曲线轮廓。胎土选用细腻,经过精心打磨,使得器壁厚度均匀且非常薄,触感轻巧。表面装饰独特,采用彩绘技艺,图案多变且富有象征性,既有简约的几何图形,也有模仿自然界动植物的抽象纹饰,彩绘往往施于器内或内外均有。

该器物作为史前文化遗物,对于研究该时期生产力水平以及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






饕餮纹铜爵


饕餮纹铜爵,商代,坪坝镇宴店村出土。器身呈深腹状,横截面呈椭圆形中部微微鼓起。爵的前部有一个倾斜的管状结构,称为“流”,在流与杯口之间有两个小型立柱,柱顶呈半圆形,饰涡纹,“流”对面有一个尖状突起为“尾”,它起到稳定爵器的作用。在爵的一侧靠近杯身底部的位置有一个类似于把手的部件,称为“鋬”,“鋬”部饰兽头,内侧有三个铭文。爵的底部三个锥状足,器身流折及尾上分别饰有饕餮纹,蚕纹,夔纹。

该器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制作工艺和技术特点体现了当时青铜器工艺的高超水平,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曾太师铭纹铜鼎


曾太师铭文青铜鼎,西周,坪坝镇苏家垄村出土。两立耳于口沿上,深腹,圈底,腹内铸铭“曾太师囗囗作鼎”,口沿下饰一周重环纹,腹部饰窃曲纹,有三个内平外圆的马蹄足。

该器物铸造工艺精湛,反映了当时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青铜器上的铭文对于研究古代文字、历史事件及人物等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瓦纹双兽耳带盖铜簋


瓦纹双兽耳带盖铜簋,西周,带盖,盖钮为内卷沿,盖身饰瓦纹。器口内收,囗沿下部有一周窃曲纹,鼓腹,腹饰瓦纹,兽形耳,下有珥,圈足下有三个兽形足。

该器物是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纹饰华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定窑八方瓷壶


定窑八方瓷壶,宋代,坪坝镇出土。整体形态呈现八棱柱状,外部线条硬朗、规矩严整。器盖呈八瓣碟形,内凹底部有一菱形盖钮,盖沿与壶柄顶端各置连接孔。器身亦为八方形,直口,长颈下微外撇,折肩,鼓腹,肩部置一圆锥弧形流,与之对称处作壶柄整体呈八方形,器盖呈八瓣碟形,内凹底部有一菱形盖钮,盖沿与壶柄顶端各置连接孔。器身亦为八方形,直口,长颈下,柄呈宽带形,饰有三条阴刻线纺。通体施白釉,釉厚处呈隐青色,胎体呈白色。

该器物代表了宋代瓷器工艺的高超水平,其造型别致,线条简洁,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崇尚简朴、含蓄的艺术风尚,其特殊的釉料配方和烧制工艺为现代陶瓷科技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研究资料。






边币印版


边币印版,土地革命时期,曹武镇出土。豫鄂边区建设银行一百元纸币印版,该印版刻有六张币面,每张票面额一百元,图案为二分式,上方刻有“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左边刻一列火车,右边饰电站农舍,中间竖刻大写“壹百元”,票面四角刻“百佰”,下方横刻“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印”。票面长12.8厘米,宽5.6厘米。

土地革命时期的纸币印版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建立和发展经济金融体系的历程,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图片来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京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楚小游

来源/湖北文物
编发/湖北文旅


今日话题

💬

你对哪件镇馆之宝感兴趣呢?欢迎点赞、在看,并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哦~



关注我们





- END -


本公众号为公益文旅宣传,如有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致电删除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