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去冷战批评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作者:王晓珏 来源:《南方文坛》

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捩点。在地理上,它带来了冷战式的分裂,导致了多重离散、分隔与动荡。在文化上,它引发了歧义纷呈的民族国家、政治文化想象。1949年的分裂是断裂、延续、转折,它是危机也是契机;流亡和疏离的经验启发了去地域化(deterritorialized)的自我反思,以及理解历史与文化的新的可能性。1949年之后,中国文学版图呈现出多元的、跨地缘政治疆界的特点。中国文学、新文学、现代文学、国族文学这些范畴是否依然有效?如何在国族文学的传统分野之外,寻求新的研究视角?1949年不仅是一个中国事件,同时也是全球冷战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点。冷战开启的地理学,在政治、文化、语言层面上生成了新的边界、中心、路径、网络与交叉点。处于冷战的亚洲与世界的格局之中,如何重新寻求中国文学在兴起的世界文学中的特殊定位?

《冷战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一书动笔于“9·11”恐怖袭击不久之后的纽约。当时,美国主流媒体对恐怖主义的描述,动用了许多冷战时期的二元对立的话语和修辞,并宣告新...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