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裴松之 《 三国志 注 》 文学研究

作者:郑建和 来源:《长安学刊》

摘 要:裴注突出的文学特点在史注中是极为特殊的。它的成因既和裴松之本人在选材过程中重视文采,追求史注的文学审美特征有关,同时,又与魏晋史学创作思想转变以及文史合流的独特时代背景有关。裴注对后世叙事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寿的《三国志》是记录三国史的重要史籍,然而,它也存在着“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的缺陷。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它的注释者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提出了“补阙、备异、惩妄、矫缪、辩失”的注释原则。[1]通过裴松之的补充和纠谬,注文紧紧地依附于《三国志》,成为了正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前代以训释名物为主的注史体例相比,虽然裴松之并不完全排斥训诂式的注释,但他“以事注史”的方法体例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裴松之《三国志注》的体例变化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史料,其文学价值同以前的史注相比也更加鲜明。就叙事而言,它带有志怪小说的风格,充满虚构性、戏剧性和趣味性;...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