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文学自光复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它的所有进步都是与语言的进步分不开的。台湾当代文学每个阶段的语言探讨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在现代主义时期,白先勇、欧阳子等着眼于个人风格的创造,王文兴则通过颠覆既有的规范尝试语言变革的各种可能与底线;乡土文学的回归,不仅带来了乡土体验,也在将方言融之于国语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而在1980年代,新世代作家则通过对常态语言的偏离,探索了提高汉语表达功能的多种可能性。
从文学的规模上讲,因为“幅员”的限制,台湾文学无论是作家的数量、作品的数量都比大陆偏少,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文学的语言问题却比大陆更复杂。首先,20世纪上半叶,台湾语言经历了从汉语到日语,再从日语到汉语的两次转换,这种语言的转换极大地阻碍了文学语言的发展与成熟。其次,因为特殊的历史与社会环境,台湾新文学发生时在新旧文学与新旧语言之间没...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