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看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到了宋人那里,变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人择偶的标准不再是世族名门,而是中举的士人,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境遇在宋朝出现了大逆转。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为了培养文人,选拔人才为朝廷所用,宋朝前后三次大力办学,建学数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据不完全统计,除中央官学外,宋朝有州学234所,占州数的72%;有县学516所,占县数的44%。在广大农村,乃至穷乡僻壤也有多种村学、乡学、私塾、义学、家馆、冬学等,“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不少学校为贫穷的学生提供食宿,由国家供养。
教育之门已经对平民百姓敞开,不但工农商各个阶层都可以读书受教育,甚至偏远地方的牧童村妇也能口出古人之言,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进入文官体系,科举大门第一次面向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敞开,出身高低已不再成为录取与否的依据。整个社会...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