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喜歌:曾经的民间歌谣

作者:于润琦 来源:《文化月刊·下旬刊》

喜歌指中国人遇有婚嫁、生子、建房、开业等喜庆事项时,即兴表演的祝颂、祈福(包括去煞、感恩与惜别)性质的仪式歌谣,又称喜词、喜话、彩词;多为四言八句、大四句等句式,据说源于唐末五代。念喜歌者名为“司公”,他最开始的身份已无法明确,但社会地位不会太低,因为门第高贵的人家办喜事,绝不会请乞丐来念喜歌,只是不知从何时演变成乞丐了。传说认为,或许因为朱元璋早年生活境遇的缘故,一些乞丐的社会地位提升了。现实中,念喜歌者的身份变换也是有迹可循的。过去,大户人家办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时,要向丐头借用“杆儿”,挂在自家的大门口,这样,就不会再有乞丐来干扰了。不过 ,这“杆儿”是有酬金的。而一般小户人家办喜事,既要热闹还要省钱,逐渐的“司公”这差事就自然落在乞丐身上了。

有势力的乞丐自发结成组织,在社会上被称之为“丐帮”。丐帮在宋代已经出现,在...

对喜歌的关注与探讨始于清末。近代喜歌的整理与研究,最早由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发起。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