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多年,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理论的变化速度令人匪夷所思。严格意义上的新时期文学仅仅存活了十来年时间,依照一些学者的看法,到90年代中期,便进入了所谓“后新时期”。急速的更替变化必然要遗漏许多未及细致梳理的问题,其中,文学形象论的式微便十分耐人寻味。
在新时期文学初期,出于对“文革”及此前文学过度意识形态化的反拨,文学形象论重新得到重视。当时的文学界曾以毛泽东给陈毅的一封信为契机,重新掀起对形象问题的重视与讨论,其目的在于淡化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使文学回归本位,形象也由此重新成为当代文论一个核心的范畴概念。然而,不过短短几年时间,文学形象论就受到质疑,曾经作为文学核心概念的“形象”又一次被冷落,甚至弃用,1999年出版、由王先霈、王又平主编的《文学批评术语辞典》就干脆将其排除在辞条的收列范围之外。作为其替代物的“意...
在新时期文学理论重构过程中,“形象”一词遭到冷落和弃置的现象,值得深刻反思。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