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河寨头段:红古绿新,窗口凸显 慈河流入寨头乡境后,依次在河北岸接纳范家沟河、水峪河,在河南岸接纳枣树沟河、杨树沟河。范家沟河发源于上范家沟底,自北南流,经上范家沟、水泉洼、下范家沟,在范家沟口注入慈河。范家沟,因范氏建村于此而得名,如今村庄迁移,物是人非,难觅旧貌。水峪河,发源于山神庙沟掌,南流经山神庙、二道庄、水峪等地,过西阜高速南营连接线后,注入慈河。枣树沟河、杨树沟河发源于沟底山泉,北流,过正南路后,注入慈河。水峪村,得名于泉水淙淙,沟域地貌。枣树沟,得名于沟内枣树成林;杨树沟村,得名于沟内杨树成林。这一带建村于明末清初。抗日战争时期,水峪村和杨树沟村曾是国民党在灵寿的党部所在地。 慈河过杨树沟后,在慈河北岸接纳麒麟院河,又名祁林院河,发源于砂子洞大道梁西南麓西沟掌一带,在西沟庄下建有砂子洞水库,出水库后,过砂子洞主村,在砂子洞村口接纳朱山河,流进麒麟院村境,在麒麟院村中部接纳麒麟院溪,出麒麟院村、过麒麟院大桥后注入慈河。西阜高速跨砂子洞水库而过,居高俯瞰,自成一道景观。麒麟院,据传因出过麒麟而得名,因位于祁林山下,又名祁林院;砂子洞,因产金刚砂而得名。两村均为灵寿县的历史文化名村。《灵寿县志》载,北齐赵郡王高睿曾在朱山之阳的砂子洞村扩建皇家寺院幽居寺,又名祁林寺,香火鼎盛;后人员迁居,渐成村落。灵寿八景第八景“祁林环翠”即是此地。元代时重修幽居寺,幽居寺成为了官办寺院,建立起了与五台山的密切宗教关系,成为了五台山寿宁寺的下院。抗日战争前期,幽居寺尚存有100多间殿阁僧宿古建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伪军多次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将幽居寺剩余古建筑焚毁,幽居寺塔幸存,巍然屹立于村东,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昔日的皇家光荣和侵华日军的罪恶行径。 砂子洞、麒麟院还是革命老区村。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贸易局驻砂子洞村,晋察冀军区被服厂曾在幽居寺内驻扎;麒麟院村曾为晋察冀边区政府、抗大二分校、抗大总校所在地,彭真、聂荣臻、罗瑞卿、刘澜涛、孙毅、宋劭文、成仿吾等革命先辈曾在此领导边区革命,开展抗日斗争,目前村内保存有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陈庄歼灭战后,由晋察冀边区政府、八路军120师参战部队、晋察冀军区等举办单位和抗大总校、抗大二分校、华北联大、西北战地服务团等参与单位,在麒麟院和张家庄之间的空地上隆重举办了祝捷大会。目前,该处建成了灵寿山区唯一的高速路口,建成了灵寿县游客服务中心,创建了锦绣大明川景区和石家庄唯一的树桥公园,灵寿八景第五景“明川错锦”在此重现,成为了灵寿山区的旅游新地标、游客眼中的打卡首选地、高速路口的现代休闲区。多难兴邦,山河无恙,盛世如愿,凤凰华丽涅槃。 慈河出大明川景区后,在寨头乡任家庄村南、牛庄大桥西侧接纳寨头乡辖区内慈河的最大支流水系寨头河,又名苏家庄河。唐代,寨头是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关口,官府在山头建立营寨,置军驻守,故名寨头;抗日战争时期,抗大二分校政治部曾在寨头驻扎。任家庄,亦建村于唐,得名于到幽居寺拜佛的香客任氏。 寨头河发源于海拔1093米的炮台顶东麓康回头谷底,自西东流,沿途接纳彭家庄河、尹家庄河等小支流,冲积出寨头乡面积最大的沟域寨头沟域,也是慈河上游地势最开阔的沟域。彭家庄、尹家庄建村于明代,得名于姓氏。寨头沟域内山谷纵横,清川间行,沟壑相连,6个行政村25个自然庄星罗棋布、点缀其间;地势开阔,交通便利,良田阡陌,经济繁荣,民风淳朴,有207国道与陈庄、平山相通;寨头集为典型的山区农贸市场,每月一、六逢集;沟域底部的苏家庄村为寨头乡党委、政府驻地。抗日战争时期,灵寿县委曾在寨头沟域苏家庄一带驻扎;苏家庄因明末苏姓在此建村而得名;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曾经过该沟域到达平山县西柏坡,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个中央总部机构农村驻扎地;新中国建设时期,曾是太行山小三线工程“国营河北第一机械厂”所在地,拥有灵寿县最大的“三线”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建成了“慈河谷·三线红色文化博物馆”,成为了石家庄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灵寿县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补上了灵寿县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推动了当地经济转型跨越,引领了寨头红色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慈河接纳寨头河后,流出了深山峡谷区,进入了山间平原带,河面顿时变宽,水流逐渐变缓,形成了慈河上游少有的、寨头至横山岭一带的十千米肥沃平川,即古时所称锦绣大明川的主体地域。钦定《四库全书》畿辅通志卷二十三载:“大明川,在灵寿县西北九十里,横山岭西,团泊口东,俗呼为锦绣大明川,其地两山夹峙中有平原数十里,多产花木,故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八路军120师主力部队、抗大二分校、晋察冀边区政府、抗大总校等军队和后方机关进驻大明川,建立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陈庄歼灭战即发生在大明川腹地,成为了英雄的“锦绣大明川”。 慈河过寨头村后,流入牛庄村境,在牛庄村东北隅接纳漆油河。牛庄,全名牛郎庄,得名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辖牛庄主村和南沟庄;抗日战争时期,抗大二分校校部、华北联大法政学院等后方机关曾在该村驻扎。漆油河,发源于华北最大的王母娘娘文化集聚地、千年道教名山、王母文化之源的王母山北麓,是慈河水系当中最具美丽神话色彩的支流水系。 王母山,又称王母观、天台山、铁山,古称房山,为平山与灵寿的界山,是道教圣山、文化名山,最高海拔1252米,有“王母观离天二尺半”之誉。史书记载,汉武帝刘彻曾在山上立祠、奉祭王母、赐名“王母山”;汉章帝刘炟,曾于灵寿祭祀房山;山中至今存有唐代石刻和唐代寺院甘泉寺遗址,供后人凭吊,给游客以无限遐想。 漆油河源出王母山北麓旮旯沟底,一路北流,汇沟域内众多泉溪而成河,又美名曰:银河,出漆油沟口后,接入牛庄南沟河,过牛庄中桥,在牛庄东北隅注入慈河。牛庄南沟河上建有南沟水库,在深山中营造了一汪碧波。据传,漆油河是王母娘娘用自己的头簪划出的一条河,又称天河,因头簪上带有的木漆和头油漂落在了河面上,河水翻涌,波光粼粼,故名漆油河,漆油沟也因此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在漆油沟山脊上修有多个炮楼,是晋察冀边区抗击日军的前沿阵地,至今炮楼历历,露于荒野,成为了日军侵华罪恶历史最直接的实物证据。牛庄南沟因位于牛庄之南而得名,沟内清幽,泉水常流,发展了生态产业,享有生态美名。目前,漆油沟依托丰富的生态人文与传说资源,建成了七女山风景区,发展了旅游业,走上了致富路。 漆油河隔开了牛郎与织女,却造就了七月初七的爱情文化节,历代的当地人都是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慢慢长大,成为了口授相传的乡愁记忆。记得小时候,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在老人们的“撺掇”下,天真地带着小伙伴们,悄悄地爬在黄瓜架底下,默默地抬头仰望银河,甘愿蚊虫叮咬而一动不动,静静地偷听牛郎织女诉说衷肠。这一带也被视为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发祥地,留下了牛郎墓、织女池、白龙岭、神龟山、八角井、天眼石、黑虎峪等富于美丽神话色彩的地名遗迹。2009年3月,灵寿县织女山七夕节列入石家庄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慈河流过牛庄村后,进入女庄和女东庄境内,成为寨头乡与陈庄镇的界河,河南属寨头,河北归陈庄。女庄,据传建村于明,全名织女庄,与牛郎庄相对,亦得名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女东庄,因位于女庄村东,而得名,传于清时建村,隔河与女庄相望。该两村是革命老区村,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和华北联大法政学院等后方机关驻地,是抗大系统中唯一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军事学校抗大二分校附属中学的办学地,是聂荣臻、宋劭文、成仿吾、陈伯钧、孙毅、李志民、佘涤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慈河接纳女庄与女东庄的界河织女河后,流出寨头乡境,流入陈庄镇辖区。织女河发源于王母山余脉东北麓头道庄一带,流经过砂岭沟、女东庄、女庄等地,在女庄与女东庄交界处注入慈河。据传,织女河为织女泪水化而成河,寄托了织女的无限情思。砂岭沟,得名于砂岭山,因古代该地盛产解玉砂而名。头道庄因位于砂岭山的第一道沟内而得名。 寨头乡处于灵寿与平山两县结合部,是灵寿县面积最大的三个乡镇之一,是灵寿山区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拥有灵寿山区唯一的高速路口西阜高速五岳寨出入口、灵寿县唯一的树桥公园、灵寿县唯一的皇家寺院遗址北齐幽居寺遗址和灵寿县最大的“三线”红色文化资源景区,建有灵寿县游客服务中心、发挥着展现灵寿大美旅游形象的窗口作用。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