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法(李宇)讯,磁山文化大体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分布于太行山东麓冀南豫北地区,因最早发现于武安市磁山遗址而得名。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磁山二街村东南1处南洺河北岸的滨河台地上,北距武安城区17公里,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72年兴修水利时被发现,1976年以来经多次发掘,揭露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基、灰坑及成批的储粮窖穴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余件,还发现大量走兽、飞禽、鱼蚌、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叶朴、碳化胡桃等动植物标本。
经测定其年代最早达8000年以上,当时已进入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已掌握了房屋建造技术,拥有了必需的生活用具,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社会生产以农耕为主,兼及采集、渔猎、家畜家禽饲养和手工生产活动;率先培育出了黍、粟等粮食作物,发明了地下储粮技术;饲养了猪、狗等家畜,并最早驯化了家鸡;继承发展了石器和骨器加工、陶器烧制及编织纺织技术;出现了古朴的原始艺术,并萌发了以崇拜与祭祀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开启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文明之光。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