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详情

论《未穿的红嫁衣》中的 寻根 意识

作者:尚十蕊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摘 要:90年代是寻根文学的退潮期,但回族作家霍达写于1993年的《未穿的红嫁衣》,就具有对精神家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意识,这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一大创新。以社会转型期和文学发展思潮为背景,利用互文性、意象等理论,通过展现作品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秦屿风情,分析文中多处呈现的历史文本,解读红色、黑色意象,来挖掘作品中作家的寻根意识,探究这一时期作家产生寻根意识之缘由。

寻根文学泛指80年代中国文坛以“文化寻根”为主题而展开的文学思潮,作家在作品中关注文化之“根”,表达寻根意识。寻根文学作品多是以传播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韩少功颇具楚文化底蕴的《爸爸爸》《归去来》;王安忆展现儒家文化中“仁、义”的《小鲍庄》;阿城体现历史文化的《棋王》《树王》;李杭育具有吴越意蕴的“葛...

《未穿的红嫁衣》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主人公李言的仕途:讲述的是越州市政府决定将市外的小岛——秦屿,开发...

购买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