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 是泰山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 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 也是中国石刻文化博物馆 泰山石刻 登泰山的一大乐趣,就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品味气象万千的书法石刻。泰山上的石刻有2000多幅,大多是历史上名人墨客留下的,很多石刻都有不凡的故事。泰山被誉为“中国历代天然书法博物馆”,泰山石刻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形法各异,争奇斗艳。在形制上,有洋洋上千言的长篇制,也有盈尺小碣; 既有精雕细刻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 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兼融; 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 既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 既有大家之手,也有石匠之书。在时间上,跨度也十分大,自秦至当代,历时两千多年,众多书画名家在泰山都留下了佳作,如古代的李斯、米芾、苏轼、欧阳询、范仲淹、欧阳修、蔡襄,现代的有毛泽东、郭沫若、刘海粟、舒同、沙孟海、赵朴初等等,当然还有不少帝王留下的石刻。2006年,泰山被评为中国书法第一山。 秦泰山石刻 汉武帝无字碑 据《西汉会要》记载,汉武帝七次到泰山封禅。无字碑,相传由汉武帝所立。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 前110 年),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 及至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准备封禅泰山,从长安出,到东都洛阳。恰在此时,北方铁勒族夷男命其子率军两万进攻突厥族李思摩,太宗动用李勣部下数万之众,平息战争,封禅之事流产。后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率外夷从封者三十余人,封禅泰山,在山上、山下两处刻石记功,立《登封纪号文碑》遥遥相对,两碑皆为御制碑书,碑正文之后刻外夷从封者姓名。 唐玄宗《纪泰山铭》石刻 在朝阳洞对岸的御风岩峭壁上,镌刻着这一副巨屏石刻,俗称“万丈碑”,也叫“清摩崖”,是泰山上面积最大的单体摩崖石刻。该石刻高25米,宽13米,字径达1米,共有60个字,是乾隆皇帝的长诗《朝阳洞》。乾隆帝曾先后十余次来泰山游历祭祀,所到之处,动辄题诗刻石,现存碑刻80余处,《朝阳洞诗》是泰山主峰最大的摩崖刻石。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伟大领袖的经典诗词。 这也泰山上很有名的一处石刻,因为字形像一只老鼠,也被游客戏称为“鼠碑”。上面到底是一个什么字,引得游客纷纷猜测。泰山宣传词将此字定为“如”字。 当然,泰山的石刻中也不乏好玩有趣的,如这首由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赖少其的题词,颇有打油诗的风范:“太阳大如斗,群山皆抖擞;按剑又狂歌,立马大关口。”很像经典的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再加上用篆刻的手法写书法,不禁让人开心一笑。 “虎”字石刻。位于中天门稍北盘道东侧石壁上,末署“吴大澂”。刻于光绪十二年,这位清末着名金石学家和文学家将“虎”字变形成有脚有尾,翘尾蹲坐,栩栩如生,格外传神,为泰山字刻之精华之一。相传根据孔子登泰山侧感叹“苛政猛于虎”而题写虎字。 给泰山赞誉之词的石刻难以计数。 泰山上有很多摩崖石刻,时间上从秦汉到近现代的都有,而位于山顶的摩崖石刻最出名,年代久远,笔力遒劲,体现了超高的书法(镌刻)艺术。 有些石刻位于高处,被树丛遮挡,如不仔细寻找还不易发现。 在著名的孔子登高望远处瞻鲁台旁,有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造化钟神秀”。 四柱三间门式牌坊上刻“孔子登临处”,是由明嘉靖三十九年山东地方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创建。为纪念孔子登泰山走到此处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叹而创建的。坊的东侧有明嘉靖年间济南府同知翟涛题“登高必自”,此语源于《中庸》,意思是说,千里之行或攀登万仞高山都要始于足下,应具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西侧还有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书“第一山”大字碑;碑阴有明代人书道家秘文符篆“入云有路”。相传道人带着它可驱鬼怪、治百病。西边还有清代嘉庆初年泰安知府金启撰书的《泰山种柏树记》碑,记载他于嘉庆初年率领各县官民从红门宫至升仙坊,共植柏树23000株。在坊前台阶之上的两侧,放置着形似碌碡的圆柱体大石磙,还戴着一顶荷叶帽,传为“泰山镇”,是镇山之宝。 泰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刻艺术宝库,从秦代延续至今,无论时间的跨度还是书法艺术的流变,镌刻着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泰山现有刻石2200余处,难以一一介绍,最后以“孔子小天下处”来结尾吧,因为独特的中华民族汉字书法艺术足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编辑:景区融媒体中心 王 平
审核 : 景区融媒体中心 翟 峰